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一帶一路”、政治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抗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鄉村治理結構、金融制度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鑫:“一帶一路”是新形勢下國際合作共贏模式的新探索】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張鑫認為,中國提出并實施建設“一帶一路”戰略,在國際國內新形勢下,是對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和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共贏模式的新探索、新創舉。綜合來看,“一帶一路”戰略實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創新。一是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理念上,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原則,探索共建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謀求互利共贏的新模式。二是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方式上,實現了由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帶動內陸地區,由借江出海、借路出境向設立自由貿易區,主動承建國內外交通、港口等基礎設施,打造一條發端于中國各省市、貫通亞歐部分區域,覆蓋約44億人口的經濟大走廊,并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創造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和沿線各國共同繁榮的新局面。三是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內容上,弘揚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要求。四是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實施上,充分發揮金融的先導作用,通過主導建立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股權投資、債權投資、貸款、提供擔保等方式為亞洲各國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供金融支持,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積極謀劃,甚至逐步主導全球范圍金融資產跨國配置。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顧駿:以尊重和信任保證政治和社會的良性互動】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顧駿指出,今天,市場、政府和社會這三個領域的分離已經成為現實,一些政府官員不是毫無察覺,只是一則習慣了簡單化處理,寄希望于行政動員還能起作用;二則總以為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吃得還是“政府飯”,不看僧面看佛面,強制一下,諒你也不敢同政府過不去,所以,領導決策和部門執行都不假思索。受到質疑,還胡攪蠻纏強作辯解,這只能說明當地官員對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現狀和中央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太缺乏認識了。
無論從激發社會活力,還是國家長治久安來考慮,對行政動員和社會動員這兩種動員方式的區別和聯系,都需要科學地認識,更需要立足長遠進行疏通。凡是政府可以不出席的場合,就不要出席,把空間完整地交還給民眾。強制不是政社互動的最佳方式,甚至不是應有的方式,尊重和信任才是兩個領域良性互動的基礎,才是雙方共贏的保證。
摘編自《大眾日報》
【卞修躍:勝利的光榮,需要全民族的珍惜與維護】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卞修躍撰文指出,抗日戰爭是敵我兩國傾盡一切人力、物力、智力的大決戰,是關乎中華民族存亡續絕的民族圣戰。在長期的戰爭中,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成員,中國各民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偉大旗幟感召下,實現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空前的團結,與侵入我國土、欲亡我家國的兇殘敵人開了浴血苦戰。一個民族的尊嚴,需要這個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共同爭取與捍衛。今天的光榮與輝煌源于昔日的不屈抗爭與努力奮斗。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今天在國際事務中具有著重大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同樣也非憑空而獲,實則有以致之者。這,深刻地根源于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戰爭中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做出的巨大貢獻;深刻地置根于中國人民為維護人道公義與世界和平所付出的鮮血與生命;深刻地源自于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獲得到國際社會正義力量的尊重與認可,根源于中國軍人以鐵與火、血與汗的戰斗為我們國家在規劃戰后世界秩序的舞臺上爭取到的話語權。這絕不是西方大國的慷慨贈予。同樣,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全民族的榮耀,值得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去珍惜,去維護,而不是否定。
摘編自光明網
【郭金平:“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郭金平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是要“學會正確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確立了未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原則要求,意味著要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把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同時,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并非萬能的“上帝之手”。一是市場自發調節具有盲目性。二是市場自身無法克服“外部性”。三是市場無法兼顧效率與公平。因此,當“市場失靈”的時候,就需要發揮政府這只“看的見的手”的作用。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小偉:從頂層設計的高度重構當前的鄉村治理結構】
李小偉認為,農村“空村化”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環境密切相關。當前農村“空村化”的快速蔓延,蘊含著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是對城鄉關系發展階段的詮釋,一定程度上,是整體的農村問題和社會結構變化的深刻反映,預示著傳統農村村落的終結。治理主體缺失,治理機制運行不暢造成了農村“空村化”后的社會治理困境。
從長遠看,非農化和社會結構調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要實現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會的有序穩步發展,就要從頂層設計的高度重構當前的鄉村治理結構,在社會轉型中,通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現人口有序流動、合理整合資源,促進農村發展現代化,促進社會結構更加合理。
摘編自《學習時報》
【閆彥明:以金融制度創新助力黃金水道建設】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閆彥明認為,要真正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必須改變沿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航運等級較低、往來船舶存在安全隱患、生態環境亟待修復等現實問題,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保障。加強金融創新,充分發揮金融功能,將是推動黃金水道總體有序建設的有效途徑。第一,通過加強銀行業機構跨地區合作,增強綜合授信能力。第二,圍繞經濟建設實際需要,大力推動多元化金融創新。一是更為充分地發揮上海多元化、多層次金融市場功能,為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有關企業上市、發行債券、再融資提供更為全面、便捷的支持。二是推動武漢、重慶等長江航運資產交易所的戰略重組與功能提升,放大資本市場對長江航運服務的支撐功能。三是發揮上海多年來形成的航運金融優勢,開發相關金融產品,重點在融資租賃、航運保險、定價服務等領域提供高端化、定制化服務。第三,借助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區機遇,梳理并推廣金融領域“可復制、可推廣”的有關經驗與舉措。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田依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