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改革、習主席訪美、“一帶一路”、新型大國關系、禮治共同體、網絡文藝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董振華: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董振華指出,當前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p>
第一,要敢于直面問題。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在于敢不敢正視問題,善不善于發現問題。敢不敢于正視問題是態度問題,需要我們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對存在的問題不掩蓋、不回避、不推脫。敢于正視問題,還必須善于發現問題,這是一個能力問題。第二,要科學分析問題。全面深化改革本質上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能不能科學分析問題、善不善于“解剖麻雀”,是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有效推進的一個前提。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重大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和全面解剖,要挖得深、剝得細、辯得明,由淺到深,由點及面,由此及彼,指出問題的實質和根源,充分剖析依附于問題表象背后的深層次矛盾和內在機理,找準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癥結,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善于解決問題。問題是工作的導向,也是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就是要敢于向問題動刀,啃硬骨頭、過深水區。我們正是迎難而上,站在高起點,進行整體性考慮和系統性設計,破難題、固基礎、謀長遠,一些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多年未有進展的改革,得以強力推進;一些直接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突出問題,正在從體制機制上得到破解。
摘編自《光明日報》
【范勇鵬:關鍵時刻,習主席訪美必有“驚喜”】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范勇鵬認為,在當前的關系現狀和輿論氛圍下,習近平主席的美國之行對中美和世界都有重大意義。這次國事訪問將把中國的善良意愿、合作姿態、核心關切和堅定立場直接展示給美國。相信美國的政治家也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這些信號。
中國官方已經釋放出會有“驚喜”,據推測,有可能出現不同層面的驚喜:在禮儀和接待層面,美方可能會通過一些特別的、乃至“暖心”的安排來烘托氛圍,展現合作意愿。在具體議題層面,可能會有一些突破。當前中美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南海問題已經比較穩定,且該問題是通過盟國而間接牽涉美國,美國在該問題上受內部政治因素的影響較小。鑒于美國的政治制度,沒有國內利益關切的都不會是大問題。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也不會發生大的摩擦。美國的TPP和TTIP等自由貿易機制和中國的亞投行等地區性措施,目前還缺少開放打通的空間。那么,目前最突出也最有望實現突破的是網絡安全、投資協定和氣候變化。其中網絡安全涉及美國國內民意和企業利益,美國肯定會希望在這方面能達成一定的共識。投資協定對于中美兩國企業界都有重大的利益關切,且一旦達成共識,會有利于兩國的經濟穩定和增長,屬互利之舉,故雙方都有較強的合作意愿。在戰略層面,可能雙方元首會在不沖突、互利共贏和相互尊重方面達成原則性的共同立場。當然美國有可能不會直接使用中國的話語表述,也許會提出其自己的概念和話語,但辭不害意,大的方向應該是可以預期的。畢竟合則兩利,這是利益所向、民心所向、國家安全所向、世界和平所向。
摘編自光明網
【李宇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應重視語言規劃】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國家語委原副主任李宇明撰文指出,信息化時代,大數據與“互聯網+”使語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應重視語言規劃。第一,研究“一帶一路”語言狀況。摸清底數、列出清單、組織調研,建立語言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編輯各國語言志,編纂單語詞典、多語詞典及各種專業詞典,編寫教科書及普及用書等。第二,注重培養語言人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語學習不斷升溫,公民外語水平大有提高。但學習的語種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英語等大語種上,而能使用“一帶一路”建設中“表情、通心”語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養力度。第三,了解相關國家的語言政策及語言使用習慣。語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使用習慣是重要文化習慣。應有計劃地研究相關國家語言政策及語言使用習慣,出版相關書刊,以便當事者遵守這些政策、尊重這些習慣。第四,充分利用語言技術。當下人類的語言交際多數伴隨著語言產品,得助于語言技術,比如智能手機、短信微信、電子郵件、PPT、翻譯軟件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重視搭建語言技術平臺,充分利用語言技術,大力發展語言技術,打造語言產業,共享語言紅利。第五,做好社會語言服務工作。語言服務,需要政府與民間雙手推動、更多依靠民間力量,需要公益服務與有償服務雙腿行進。應向各國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及家庭、個人等提供各種語言服務,包括語言規劃、語言咨詢、語言教育、語言翻譯、語言技術支撐等。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向陽:新型大國關系是避免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出路】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李向陽認為,中國特色強國之路如何走,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與歷史上的大國崛起相比,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一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強國之路,是由我國基本國情與所處國際環境決定的。縱觀西方世界歷史,新興大國崛起通常會對既有霸主構成挑戰,而既有霸主則要回應這種挑戰。這樣,兩者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這種現象的概括被后人稱為“修昔底德陷阱”。伴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美是否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不僅關系中美兩國未來發展的命運,也關系世界格局發展的方向。
新型大國關系理念的基礎之一是經濟全球化與相互依存的國際背景,另一個基礎是中國已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與現行國際體系。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符合中國自身利益。中國所倡導的新型大國關系不僅是中美之間的雙邊關系,而且是一組新型大國關系。其中,既有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如中歐關系,也有與新興國家之間的關系如中俄關系、中印關系等。這種多重的新型大國關系適應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也使中國與其他大國之間的關系更為均衡、更為穩定。當然,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并不意味著中國與其他大國之間沒有競爭、沒有矛盾,也不意味著中國會放棄對國際秩序與國際規則的利益訴求。但中國無論參與競爭還是謀求利益,都會運用和平、合作而非戰爭的方式。
摘編自《人民日報》
【宋道雷、劉建軍:禮治共同體體現了社區治理的中國邏輯和文化密碼】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宋道雷,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建軍指出,中國的社會治理講求國家與家庭的聯結。古人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的就是中國社會治理中最為重要的一對文化基因,即“國與民”的關系,或者說是“國與家”的關系。以民為本的公共政策與國家治理特別講究與每一個國民、每一個家族、每一個家庭的關聯。
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就是“國—家”結構和“國—民”結構這一文化基因重新煥發生機的過程。社會治理的根本邏輯是搭建起從家庭到國家的鏈條和紐帶,以達成家與國之間的治理勾連,這是傳統中國社會治理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區別于西方社會治理的重要特征。因此,依托家庭而又超越家庭的禮治共同體在當代中國的基層治理中就顯得特別重要。
禮治共同體是中國社會治理文化基因的現代轉化形式,它體現了社區治理的中國邏輯和文化密碼。禮治社區的精神是依靠仁義禮智信的基本規范、依靠大家約定俗成的居民公約,將社區中的個體、家庭、群團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以及黨組織、居委會、社會組織等多重力量串聯在一起,以鑄就將德治和法治融為一體的新型社區治理形態。當西方人在感嘆社區在現代社會已經死亡的時候,中國社會轉型催生出來的禮治社區,很可能會為其他不同文化體系的基層治理提供非常有意義的借鑒和啟發。
摘編自《解放日報》
【汪涌豪:準確把握互聯網文化的特質是網絡文藝走向繁榮的先決條件】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撰文指出,網絡文藝以互聯網為主要傳播載體,無論網絡文學、微電影、網劇,還是網絡動漫、脫口秀,其生存發展都與互聯網須臾不可分離。因此,深入了解這種生產-傳播方式崛起的社會心理背景,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互聯網文化的特質,不能不說是網絡文藝能否真正走向繁榮的先決條件。
雖然文藝就其根基而言只有一種,網絡文藝不能因傳播載體不同而置身于整個文藝之外。但我們又不能否認,隨著網絡、數字技術對印刷、電子技術的超越,由文字、線條和聲音構成的單一傳統媒介,確已為綜合性的多媒體所取代。由于集圖文聲像于一身,這種新的文藝與傳統文藝相比,無論在傳播向度與容量規制的突破方面,還是在交互性、即時性的視聽體驗方面,確實呈現出明顯的能級提升。由于揚棄了技術與藝術相割裂的舊的形式局限,這個新奇炫目的技術平臺無疑更匹配今天的時代,以及作為這個時代當然的新鮮力量、年輕人的喜好。我們無意于說誰擁有了網民,誰就擁有了網絡文藝,但如果不研究互聯網的傳播功能與規律,不真正確立“互聯網思維”,不能以網絡使用者的需求為導向,再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激勵,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對文藝的全局性的真實認知,還包括文藝的一部分未來。
摘編自《文匯報》
?。ü饷骶W記者田依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