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加坡的“輕巧精準”
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要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該戰略要聯動、聯通,要出重拳,但更要配合輕拳,不能亂出拳,要精準有效。
第一,項目要盡可能不留后遺癥,且附加值高。目前,中國有好多如中鐵、中鐵建、中建、中電建、中交建等基建企業上路,但海外好建的路,基本都建了。此外,基建項目利潤率低(大概1.5%左右),且負債率高。中長期內,“一帶一路”的發力點應該從基建項目轉變為運營項目或高端服務項目。就像新加坡在海外基本不建港口,因為港口建設不是新加坡的優勢,但港口管理與運營是其長項,因此新加坡不僅獲得了高附加值的利潤,更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第二,“一帶一路”不回避競爭、不排斥競爭。就像中日在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高鐵競爭,一個說價格低,一個說質量好,會有競爭,但最終會促進中日各自改進技術與競爭策略,提供更加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最終受益的是當事國。
第三,“一帶一路”不僅是要做項目、做園區,更重要的是做理念。中國和新加坡要在理念塑造上加強合作。因為“一帶一路”的成功在于形成共識,所以要加強政策溝通,特別是關鍵國家之間要建立聯系。但現狀是沿線國家多在猜忌,連基本共識都沒有,又怎么談深度合作?從本質而言,“一帶一路”是共同現代化,是專業化合作,需要統籌,需要有優先順序,更需要有標志性項目落地。
只有在經濟、文化上實現雙收益的項目才能叫標志性的“一帶一路”項目。該項目不是中國一廂情愿建的,而是對方真正需要的。就像在歐洲,中英合作較為順暢,原因是中國可以提升英國的港口、生產線等硬件,而英國可以助力中國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這種合作是兩廂情愿、一拍即合。
新加坡很會發力,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新加坡在中國修建了一個標志性的園區——蘇州工業園區。此前新加坡媒體對于本國政府在蘇州工業園區的表現評價一直很低,覺得新加坡當年做了一單虧本買賣,是“叫好不叫座”。但是近來新加坡媒體的評價逐漸有了轉變。2009年3月的《聯合早報》稱:“新加坡雖然沒有在蘇州工業園區項目上賺到錢,但園區為新加坡贏得政治上的無形利益,以及建立了新加坡的良好記錄和聲譽,這些優勢讓我國(新加坡)在中國爭取到天津生態城和廣州知識城的合作開發權。”
新加坡很善于找中國的痛點,要解決中國在轉折時期的關鍵性問題。具體來說,20世紀90年代中期成立的蘇州工業園區主要處理中國產業升級的問題,要解決引進技術、吸引外資、解決就業、地方財政等“硬問題”。中新天津生態城要處理中國城鎮化發展遇到的生態瓶頸問題,要解決等人與自然關系緊張、人與人關系緊張等“硬約束”。中新廣州知識城,同樣是按照新加坡“產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的模式,規劃知識產權綜合聚集區、騰飛科技園、高端智能裝備和智慧科技園等10個知識型的專業功能園區,該城的發力點在“智慧城市”方面。
其中,中新天津生態城是國務院批復的第一個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間合作開發的生態城區。天津生態城位于一片鹽堿荒灘上,先天條件惡劣,改造難度大,是由1/3的鹽堿荒灘、1/3的廢棄鹽田,還有1/3被污染的水面構成的。中新合作就是要在污染土地上建一座能夠體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的新城,對中國乃至類似的發展中國家都有很大的示范意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項目,是樹口碑、贏人心的項目。同時,新加坡在華園區建設要努力推動新加坡企業走出去,而且是被中國政府請進去。所以,新加坡有關清潔技術、生態科技、信息科技和現代服務業等類型的企業“組團入園”。
上一篇:“一帶一路”與轉型中的柬埔寨
下一篇:這是“一帶一路”最大的痛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