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十三五”、農村人口、全球經濟治理、農村發展、藝術、中華文化傳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十三五”規劃的十三個新亮點】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十八屆五中全會解讀項目組(王文、賈晉京等)撰文指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可謂全新亮點不斷,滿紙燦然。1、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經濟發展以人民為中心。2、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把握得準才能發展得穩。3、厚植發展優勢:讓生態思維滲入經濟發展。4、讓創新貫穿一切工作:實現整體性轉型升級。5、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H型戰略發展布局。6、全民參保、養老金全國統籌,“大一統”社保制度將實現。7、網絡強國戰略:爭當信息化時代的創新強國。8、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參與書寫國際規則。9、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構建共同體,發展新動力。10、堅持綠色發展:實現青山綠水的美麗中國。11、全面實施一對夫婦生兩孩:選擇政策時點最重要。12、精準扶貧:完成全面脫貧才有全面小康。13、共享發展: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編自光明網
【溫鐵軍:五大發展理念對于農村人口脫貧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表示,五大發展理念對于農村人口脫貧具有決定性意義。如果按照傳統的工業文明時代的反貧困方式,必須將貧困人口身邊可以與工業生產相結合的生產資料開發出來,變成生產要素,但是這種方式往往造成污染和文化的破壞。所以,脫貧和全面小康必須創新和協調,通過綠色發展實現脫貧。綠色是生態文明時代的概念,盡管欠發達地區可以作為工業生產的要素很少,但是也因為沒有工業而少了污染,天是藍的、空氣是清新的、水是潔凈的,山清水秀,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基礎。
摘編自《光明日報》
【辛鳴:構建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撰文指出,過去30多年的對外開放,主要是開放國門讓外國走進中國,盡管我們也努力走出去,但更多的是在既有的規則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這樣一種開放有著歷史的必然性,但對中國不公平,對世界也不劃算,特別是在世界經濟版圖事實上已經發生深刻變動的今天。因此,五中全會要提出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與更多的國家構建更廣泛的利益共同體。這一發展理念意味著中國將作為世界經濟版圖變革者、全球經濟治理參與者、國際經濟秩序建設者的角色出現在世界競技舞臺。
摘編自《文匯報》
【黨國英:未來貧困在城市而不在農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室主任黨國英認為,目前農村貧困問題并不應該僅僅把它看成農村的問題。實際上農村貧困人口很難通過自己本身單純從事農業來改變自身狀況,因為僅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人口缺乏能夠改善自己目前狀態的技術和資本支撐,所以未來的貧困現象應該是一種城市現象。那么想要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實際上出路并不僅在農村,而更多的應該是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使農村貧困人口向城市流動,從而使這一部分人口通過有償勞動脫貧。因此,在資本和技術流向農業,并帶動農村發展之后,貧困現象應該存在于城市之中,而不是農村。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
【李心峰:藝術要弘揚的“中國精神”】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心峰表示,讓藝術弘揚中國精神,至少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把握中國精神的豐富內涵,聚焦中國夢的時代主題,努力表現以改革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時代精神;二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中國精神的前行航向;三是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四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表現我們中華民族千古傳承的、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等為表征的民族文化。同時,還要大力弘揚獨特的中華美學精神、自成一脈的中國藝術精神,讓中國精神在藝術家們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創作過程中,以中國的氣派、中國的風格、中國的神韻,得到生動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體現,努力踐行“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的神圣職責,以充沛的正能量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共筑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文藝要“弘揚中國精神”,給廣大藝術理論工作者和藝術實踐工作者提出了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課題,要求我們從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這兩個方面予以深入的探索,給以滿意的回答。首先,藝術所要弘揚的“中國精神”,絕不是一個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具有極為豐富具體的民族、文化、歷史、現實內容的科學命題。其次,包括文學這種語言藝術的當代文藝創作,如何生動具體地、歷史地、創造性地、美學地、藝術地體現這種“中國精神”,則需要廣大藝術創作者共同努力,用心探索。
摘編自《人民日報》
【孫宜學:創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
同濟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副院長孫宜學指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其內容和方法決定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教育的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而中華文化要真正實現走向世界的目標,就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普及漢語為基礎,創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構筑海外中國文化傳播的“硬基礎”。
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種不斷推陳出新的文化,是人文精神與科學思維、執著入世與淡泊出世、關注已知與探索未知、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等“軟文化”與“硬實力”和諧一致的文化。在推動和實現科技創新國家戰略的今天,中國文化仍可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和科技創新啟迪。要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中的創新元素,我們需要以世界所認知的創新思維和形式,講我們的創新文化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摘編自《文匯報》
?。ü饷骶W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