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黨校教育、改革、:G20杭州峰會、創新發展、住房制度改革、四個全面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何毅亭:黨校教師是黨的“布道者”、“熔爐工”】
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撰文指出,黨校要辦好,最重要的必須有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黨校不是一般學校,而是傳承黨的精神命脈的神圣殿堂;黨校的教學對象也不是一般學生,而是黨的領導干部,是社會中的先進分子。這樣的不一般,就對黨校教師素質有了更高的標準。
對黨校教師來說,首先要做到自覺堅持黨校姓黨、黨校教師姓黨,始終保持對黨忠誠。黨校教師從事的是補精神之鈣、固信仰之本的工作,是黨的“布道者”,這個道就是馬克思主義之道。黨校教師自己首先要在信仰信念上堅定不移,要有“布道者”的風骨和本色,否則講再多的道理也不會有說服力。黨校教師又是黨的“熔爐工”,既要靠黨的真理力量去引導人,也要靠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人,在自身黨性鍛煉上要更加嚴格,在黨性品格上要更加純潔,這樣才能影響和帶動學員。所有這些,都要求大力提升黨校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這里很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以學科學術帶頭人為主體,著力培養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知名教師,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家,培養造就一批忠誠于馬克思主義、在學科領域有影響的知名專家。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尚希:改革不能“空轉”,要有績效】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表示,推行改革,一上來就分到各個部門,定時間、定任務,按時間出文件、出方案,這樣的改革方式是不是合適值得探討。蓋房子是工程思維,是按照力學的基本規律去做,沒有多少不確定性,但改革是社會工程,其中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事先難以預計。很多文件發下去,下面的反映是這個文件還沒有消化,新的文件又來了,更談不上執行和落地了。中央各部門的這些文件都到地方去了,怎么去貫徹落實?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所以改革的執行方式、推動方式應當做一點改革,如果不做改革,忙于發文件,忙于傳達文件,忙于監督,忙于匯報,那么改革很可能就會出現在冰上開車的現象,輪子在轉,車不往前走,出現改革打滑、空轉的現象。
不能說只要改革就是正確的,重要的是改革要達到什么效果,關鍵是要看效果。財政資金要有績效,改革也要有績效,改革如果沒有績效,方案一個接一個,但是沒有落地,老百姓可能會失望,這是一個大問題。對此,該如何調整?一方面要讓地方有積極性、創造性,另一方面頂層設計也不能完全搞成細密的施工圖,從上到下按這個來施工。各地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不能施工就只能等著,請示、匯報,又出文件,時間都耽誤了。所以,在改革中要避免片面的工程思維,避免把力學的思維放到社會改革和經濟改革中,如果認識不到這個不確定性,改革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摘編自《北京日報》
【張海冰:G20杭州峰會的三個著力點】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研究員張海冰撰文指出,二十國集團峰會(G20)作為協調全球經濟事務的首要平臺,是全球性大國共同治理世界經濟的新機制。G20的“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G20是首個由西方發達大國和新興市場大國共同磋商和協調全球經濟事務的新機制,在這之前是七國集團(G7)占據著二戰后全球經濟事務協調的核心領導位置;另一方面,G20本身仍然處于機制建立的初期階段,就未來長期全球經濟治理而言,G20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領導力還面臨很多不確定性??梢哉f,G20在塑造全球經濟治理未來的同時,全球性大國也在塑造著G20的未來。
結合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和全球經濟治理的現狀,G20杭州峰會的著力點可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創新增長、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和發展議程。第一,促進創新增長。增長議題將是G20未來至少3年的核心議題之一。著眼于世界經濟的長期增長,G20杭州峰會應該推動成員國共同打造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第二,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方面,除了繼續推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特別提款權(SDR)的改革外,應努力在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上有所突破:一是嘗試構建大宗商品的穩定機制,二是推進多邊貿易投資進程。第三,發展議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關注發展議題是中國致力于全球經濟治理首要的責任。
摘編自《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陶文昭:體制與企業是創新發展的落實方略】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強調,創新發展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這些方面的創新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匯聚成全面創新的大勢??梢?,創新發展是全方位的。這里側重闡述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即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引領發展,創新改變世界。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萍紕撔率翘岣呱鐣a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創新發展的關鍵是體制。落實創新發展,要著力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規,創造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動的體制環境。創新發展的主體是企業。落實創新發展,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走創新之路是我們國家的必由之路,也是每個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是企業的動力之源,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在于創新。各類企業都要把創新牢牢抓住,不斷增加創新研發投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培養創新人才隊伍,爭當創新發展先行軍。
摘編自《北京日報》
【倪鵬飛:化解房地產庫存,迫切要求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指出,最近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2016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化解房地產庫存,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化解房地產庫存,迫切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
第一,可借鑒曾經的藍印戶口制度,將購房住戶納入居住證覆蓋人群。全面推進并完善居住證制度,凡購房不再考慮或降低就業、交納社保的年限,享受和戶籍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第二,可探索實施商品房共有產權制度,實施住房產權分割出售。一方面,開發商資金緊張,亟待去庫存;另一方面,農民工購買力有限,可考慮實行產權開發商部分持有,部分出售給購房者的辦法,共同到銀行辦理并獲得抵押貸款,開發商與購房者可按3∶7、5∶5、7∶3的比例持有。第三,可建立普惠住房金融制度,實現政策性和商業性覆蓋農民工。第四,可允許和鼓勵農民工轉讓土地承包權,出售和出租住房。可總結試點經驗,依法推開土地承包權流轉、宅基地使用權轉讓和集體收益分配權落實。第五,可改進地級以下城市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摘編自《經濟日報》
【徐玉德:以“四個全面”引領現代財政制度建設】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徐玉德認為,以“四個全面”引領現代財政制度建設,是將國家治理最前沿的理論成果貫徹落實到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重要實踐,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契機,促進社會收入分配公平。二、以全面深化改革作驅動,持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三、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保障,完善財政法制建設。四、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支撐,著力打造廉潔高效的財政隊伍。
摘編自《光明日報》
?。ü饷骶W記者 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