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科學院副研究員 劉小玲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4》報告顯示,中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第19位,與上年持平,在40個國家中處于第2梯隊。其中,作為二級指標的研發人力投入強度和科技人力資源培養水平排名分列第32和第36位,遠遠落后于整體排名。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論斷。建設創新型國家,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人才隊伍,既是“第一資源、第一動力”,也是“第一問題”。但在現實中,我國存在集聚人才制度不暢、人才管理機制不活和人才發展環境不優等問題,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我們的人才管理體制、理念還停留在過去的創新1.0時代,面對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創新2.0時代,要真正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就必須重視當代科技創新方式出現的重要變化,讓人才工作對上創新方式變化的節拍。
人才集聚:從物理空間到網絡空間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們把人才吸引和集聚只看作是物理空間的有形流動,沒有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聚集人才智慧的問題。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以眾包、眾籌、眾扶為特征的科研方式創新悄然興起,如InnoCentive、Research Gate,Academia等一批具備科研“淘寶”功能的社交網絡或平臺公司,通過資源網絡共享、專家評價、研究趨勢分析等增值服務,正在引發傳統的科研模式發生革命性變化。人才不動、智慧在動。平臺型公司和科研社交網絡的出現,一方面,使我們可以更大范圍地用才,用另一種方式實現“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另一方面,也預示著知識產權保護的任務將越來越艱巨。我國能否容納這種新形態并率先創建新環境予以支持,是對新時期人才工作的一個考驗。
人才支持:從精英擔當到大眾多元
長期以來,我們人才工作重點關注的是高端人才、青年人才,產生了一定積極效應。但隨著開放創新的發展,帶來了開源軟件和開源硬件運動,奠定了大眾創新的科技基礎。因為有了開源硬件Arduino,“創客”群體的興起有了可能。因為有了開源項目RepRap和Fab@Home,3D打印機在十年后出現在個人桌面上。社會需求是多元化的,因而科技創新也是多途徑的,不同類型的人才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特長,因此需要創新主體的多元化。為廣大有創新創業熱情的公眾和創客提供高質量、差異化的創新創業支持,實現從小眾精英走向多元主體的普惠型人才政策支持體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人才激勵:從科研人才到科技服務人才
我國目前大部分的人才計劃、人才獎勵基金都是面向科研人才,尤其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比較容易申請到。從事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普等科技服務人才則較難申請到人才計劃資助,有的甚至連申請專業技術職稱也很困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國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滯后。當各種商業模式創新層出不窮、互聯網+時代涌現出很多新業態難以被納入已有的行業分類目錄的時候,尤其需要專業型、復合型的科技服務業人才予以識別、支持和服務。因此,要進一步擴大人才計劃的資助對象,形成科學有效的人才服務社會動員機制、服務主體激勵機制,才能達到“選賢任能、用當其時”的新局面。
人才管理:從剛性約束到柔性制約
長期以來,我們在人才管理上,剛性有余,柔性不足。比如,在人才評價上,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處于主導地位,市場認可、社會認可的指標在人才評價要素中的作用體現不充分,也不知道怎么樣通過市場方式讓人才價值體現出來。最近興起的Hired、100Offer等公司采用人才拍賣的方式,打造高效匹配又將獵頭產品化的垂直招聘服務平臺,嘗試著改變傳統的用人單位發布需求然后人才應聘的方式,把主動權從招聘單位轉移到了應聘者一方,讓人才市場價值能夠最快、最大化地體現出來。可以想見,類似的人才服務新業態、新模式還將層出不窮,需要我們人才管理更加具有彈性和包容性。
創新人才的工作方式,需要我們直面創新時代的變化趨勢,只有深刻理解創新時代的特點、創新環境的變遷、創新規律的演進,我們才會足夠地自信,去發掘創新人才、服務創新人才、管理創新人才,才能在21世紀激烈人才競爭中拔得頭籌,占得先機。
上一篇:突發事件分級響應標準應回歸本位
下一篇:提高城市宜業宜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