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18日">
【張西平:在平等交流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張西平指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我們以多種形式向世界推介中華文化,也需要國內學術界、文化界進一步加強與拓展對其他國家優秀文化傳統和成果的研究闡發。同時,對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來說,認識和理解歷史悠久又不斷煥發新的生機的中華文化,也是一個重要課題。對話與博弈,將是未來相當長時間我們與西方文化相處的基本狀態。
在文化傳播方面改變西強我弱的局面,推動文化平等交流,需要創新和發展我們自己的傳播學理論,努力占據世界文化交流對話的制高點。這需要我們深入探究當今世界格局變化的文化背景與原因,探索建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話語體系,進一步增強我們在世界文化發展中的話語權。需要強調的是,文化與意識形態緊密相聯,文化傳播工作者一定要把文化傳播與維護意識形態安全作為一體兩面,納入自己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理解與實踐。應時刻牢記,“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領域國際斗爭主動權,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與前提。
摘編自《人民日報》
【鄧線平:去產能關鍵在建立新的發展理念】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鄧線平指出,國家落后,趕超發展沒有錯,但新形勢下,這種趕超要落實到新的發展理念上來。隨著市場整體得到開發,在傳統的產能削減后,新的產能會發展出來,可以彌補留下的空白。并且,新發展才是可持續的,一方面,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環境得以保護;另一方面,產能發展滿足了國民的基本需求。以國民需求滿足為出發點的發展模式,其后續發展既可以不斷深化,也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隨著人口老齡化到來,人口紅利急劇縮減,新的發展理念尤為重要。去產能只有建立在新的發展理念上,基礎才是牢固的,效果才會最終得以彰顯。發展理念不轉變,去產能做的可能就是一些表面功夫,譬如,政府對傳統相關產業的改變難以下得去手,政府也不愿放棄對市場的掌控。后果就是,去產能背后深層次的問題解決不了,新的發展模式建立不起來。如此,在一定條件下,原有產能會重新激發出來。只有發展理念轉變了,政府給予市場更多空間,激發市場發展潛力,將發展重心落實到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上,才能使新的發展模式不斷鞏固下來。
摘編自《大眾日報》
【張效羽:構建“創新友好型”的互聯網平臺責任機制】
張效羽指出,互聯網平臺責任規則和原則是靜態的標準、互聯網平臺責任機制則是動態的責任實現模式。從全世界范圍看,互聯網平臺經濟的發展正處于“現在進行時”,世界各國有關互聯網平臺責任機制也都在逐步完善中。在這種情況下,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的要求,從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從建設網絡強國戰略的高度出發,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創新友好型”的互聯網平臺責任機制。
政府勇于承擔主導責任。政府必須和企業合作監管,在監管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不能僅僅為了便利監管就給企業增加過分的負擔;民事責任優先。對于互聯網平臺上出現的不法活動,應當首先由當事人到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由法院依法裁判是否應當由互聯網平臺經營者承擔相關民事責任;處理好包容創新和懲治違法的關系。面對創新型事物,法律往往對其缺乏明確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行政監管機關要對新興事物具有一定包容性。除非為了遏制明顯的損害和確定性的損害風險,盡量不要采用設立準入門檻、行政禁令和行政處罰等劇烈的行政干預手段。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