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6日">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脫貧、教育、新聞輿論工作、媒體、金融資本、中美關系、城市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立雄:“十三五”的新舉措:精準之下的脫貧攻堅戰】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雄表示,“十三五”期間,農村貧困將會發生以下變化。首先,貧困人口分布將進一步分散。其次,“貧困內核”將進一步固化。為進一步加強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中央改革農村扶貧工作機制,實行中央統籌、?。ㄗ灾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領導體制。為使農村扶貧任務落到實處,中央改革考核機制,逐級立下軍令狀?!笆濉睂⑦M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每年將保持較大幅度增長,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涉及民生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及縣以下以及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配套資金。
摘編自光明網
【王朝科:教育是國家創新系統的源泉,也是基礎設施】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王朝科撰文指出,教育是國家創新系統的源泉,也可以說是創新系統的基礎設施。創新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提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的根本是教育。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總是與該國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高度相關,這一點已經被古今中外無數的事實所證明,我們只需要把世界各國的創新力排序與進入世界前百名的大學數進行簡單比較就不難得出類似的結論。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謀創新的關鍵在謀教育,謀教育的關鍵在于按照教育規律而不是市場邏輯發展教育,在于構建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教育體系。創新發展表面上是一個轉變經濟發展動力的經濟問題,本質上也可以說是教育問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引進—學習—消化—自主創新”是一條節約資源的創新路徑,但是范圍和作用有限,所以只在國家創新系統中具有輔助性作用;創新文化建設是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的靈魂。成熟的創新文化可以喚起社會大眾無窮無盡的潛能、熱情、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把創新發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個人、組織的自覺行動,唯有如此,創新驅動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才具備不竭的動力源泉。
摘編自光明網
【韓振峰:高舉旗幟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首要職責】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振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并且把“高舉旗幟”作為 “第一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聞輿論工作究竟要高舉什么旗幟?怎樣才能用正確的旗幟來引領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呢?首先,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深入實際把握社會現實,尤其是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前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必須借助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只有學好并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才能“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其次,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三位一體”,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基本內涵。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不移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最后,新聞輿論工作者還要高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旗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理論與實際相統一、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性相統一、正面宣傳與輿論斗爭相統一等根本原則,是指導新聞輿論工作的科學理論武器。
摘編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