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國家治理體系、四個全面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元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順序】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元春指,各類改革在各自的領域必須遵循改革的科學邏輯,沒有科學邏輯的改革必將陷入混亂,必將在混亂中錯失改革的良機。改革的順序一方面在于明確主次,明確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改革的實施者;另一方面在于明確先后,要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控風險”與“促改革”之間的辯證關系弄清楚,要把先行改革與后進改革之間的邏輯搞清楚。例如,只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安全網的建設,才能從根本上突破目前地方政府保護下所形成的“僵尸企業”的問題;只有對政府權力體系進行大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類行政成本過高的問題;只有在宏觀經濟不出現斷崖式下滑和系統風險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全面開展金融開放的改革。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郇雷:三個方面發力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郇雷認為,與我國邁向現代化國家的步伐相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需求相比,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存在很大發展空間。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就會看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方法論,就是要充分認識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本身規律性以及推進這項事業的系統性特征。因此,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主要三個方面發力:一是解決好外來與本土的關系,避免“西方中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切實尊重“本土化實踐”的力量,反思“西方中心主義”思維的弊端,積極構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哲學社會科學,為人類創造更多元更豐富的知識財富。二是以問題研究為中心,樹立“人民導向”觀念。必須根據變化了的現實情況,不斷完善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和解釋范疇,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與理論感召,賦予馬克思主義更為強勁的活力。三是有效管理與激發活力相結合。如何形成科學有效的科研管理體制、人才培養體制和學術評價體制同樣是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
摘編自光明網
【唐愛軍:馬克思主義要永葆青春必須直面中國問題】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唐愛軍認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馬克思主義要永葆青春,必須著眼于“中國問題”,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供給。總書記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要讓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有生命力,必須直面“中國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時代問題;必須研究“中國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把“中國問題”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題和核心,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基本的評價標準。正如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始終能直面中國問題、解決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怎么可能不“保鮮”呢?
摘編自光明網
【王曉寧:理論自信體現在對歷史真實的正確認識上】
教育部社科中心王曉寧認為,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即引發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數十年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成功完成了前一個歷史任務,并在后一個歷史任務上取得了偉大成就。最后,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注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信必將更加堅定,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摘編自《浙江日報》
【許耀桐:國家治理體系的六個結構】
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博導許耀桐認為,國家治理是一個系統化的結構,是一個宏大的治理體系。中國的國家治理,主要涵蓋八大領域。第一,經濟治理領域。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分配效率和公平性。第二,政治治理領域。要完善政協制度,規范協商內容、協商程序,更加活躍有序地組織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第三,法治治理領域。中國的國家治理,就是要達到法治中國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四,文化治理領域。文化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大部分。第五,社會治理領域。國家治理的根本和基礎,就在于搞好社會治理。第六,生態治理領域。要加大生態治理力度,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第七,國防軍隊治理領域。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優化軍隊規模結構,調整改善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部隊與機關比例,減少非戰斗機構和人員,推進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健全軍費管理制度。第八,黨的建設治理領域。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要轉變功能,從各種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主要從事決策建議、監督調節、思想導向等治理活動,利用各種支持資源,充分發揮其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威作用,并通過政治角色發揮帶頭作用,依靠各行各業中干部、黨員在治理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摘編自人民網
【王慧梅: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直接影響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進程】
王慧梅表示,人民群眾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公職人員扮演的角色是為人民和社會服務的公仆。馬克思主義公仆理論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的服務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為廣大公務員樹立為民服務理念,強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支撐。我國正處于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關鍵時期,公務員作為政府職能的履行者,其能力建設直接影響服務型政府建設目標的實現,并成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關鍵環節。二者緊密聯系、相互促進、互相影響。服務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通過法定程序,按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并承擔責任的政府。服務是一種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上,把為社會、為公眾服務作為政府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基本宗旨。公務員擔負著依法運用公共權力和其他公共資源,科學有效地履行行政職能、治理國家、服務群眾、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公平和效率的職責,是通過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實際問題來為公民和社會服務的。這就意味著,公務員能力直接決定著公務員實現公共利益的程度。因此,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的大小,將直接影響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進程。
摘編自《吉林日報》
【唐洲雁:“四個全面”明確了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唐洲雁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格言,不但適用于個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尤其是關鍵時期的發展有著重要啟示意義。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的內涵正在發生改變:由原來加快發展的機遇轉變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機遇,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同時,當前我國面臨發展、轉型雙重任務,其難度之高、面臨形勢之復雜,可謂前所未有。我國要用幾十年時間解決西方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和挑戰,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應時而生、順勢而出,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國際國內大勢的科學判斷、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深刻把握、對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的積極回應,體現了時代和實踐發展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確立了新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