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方案、中國戰略能力、新常態、城鎮化、“一帶一路”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馮維江:G20杭州峰會折射中國方案三大優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馮維江指出,中國方案根植于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卓越實踐的深厚土壤,渲染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大事業的濃重底色,是國家和社會建設規律、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結晶。從杭州峰會籌備情況及會議的相關議題來看,中國方案的三大優勢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
其一是規模優勢。13億多人口通過長期持續的和平發展,邁進現代化所帶來的正面溢出效應,也是之前西方世界在磕磕絆絆、摸爬滾打中走向現代化所不能比擬的。只要有了規模,團結就是力量。其二是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行動能力,是中國重要的制度優勢。其三是后發優勢。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點低、起步晚。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可以通過對西方經驗教訓的學習,避免覆轍、少走彎路。不僅如此,中國還因為輕裝上陣,實現非對稱、跨越式發展。
摘編自光明網
【凌勝利:提升中國戰略能力 助力G20機制良性發展】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秘書長凌勝利撰文指出,G20杭州峰會的召開及其豐碩成果,標志著中國主場外交又一次讓世界眼前一亮。要讓G20更好地行動起來,必須要有堅強有力的中堅力量。作為當前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為突出的國家,中國對于推動G20機制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了盡可能地釋放中國的能量,提升中國的戰略能力十分必要:一是中國對于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使其成為G20使命完成的重要推手。二是中國在G20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需要加強戰略能力建設。三是中國戰略能力的建設需要加強理念創設和議題聯盟。
摘編自光明網
【厲以寧:新常態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出現了下滑,人們都說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不做違背經濟規律的事情。包括中國在內有不少國家都經歷過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都是短期的,因為一個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發展方式就需要轉變。就中國目前而言,應該把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盲目追求速度。中國經濟現在6%~7%的增速在全世界是高的,假如要回到過去的高速增長,就需要大量投放貨幣、大量投資,結果就會加劇重復建設,也無法提高效率。現在還很難講今后我國會是怎樣的經濟增速,但在2020年以前,需要保持在6.5%~7%的范圍內。從長遠來看,更為關鍵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比經濟增長的速度更為重要。
摘編自《光明日報》
【任遠:城鎮化不能單純采取“攤大餅”式的擴展方式】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任遠指出,特大城市城中村地區流動人口社會治理的根本目標,不是對城中村的流動人口數量和結構進行行政調控以及對流動人口采取制度的排斥,更不是通過拆除城中村對流動人口進行驅逐。當前一些城市管理部門尚未認清人口遷移流動和城市發展的內在機理,而只是在現象層面認為通過嚴格控制城市人口規模、排斥移民就能解決城市發展的困難,實際上是“藥不對癥”的,也無助于城市的發展。從應對“城市病”、支持“城市新生”兩個方面的任務來看,城中村地區流動人口社會治理需要加強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以及實現更具包容性和發展性的城市治理。這也告訴我們,城鎮化不能單純采取一種“攤大餅”式的擴展方式,城中村作為城鎮化發展的前沿地區,需要從基層社區的土壤中由下到上地建設城市,將城中村整合納入城市體系,這樣才能實現良好有序的城市運行、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和促進民眾的福利進步,才能支持新興中產階層不斷成長和建設更加整合的社會,才能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機遇促進城市更新和經濟繁榮。良好的流動人口社會治理,實際上也是由下到上加強城鎮化內涵建設的過程。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李向陽:“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導向】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指出,“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導向,與其他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互補充。“一帶一路”建設致力于打造共同發展、共謀繁榮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其確定的五大重點合作內容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對當今全球治理是非常有益的。“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導向型特征、成員國的差異性、合作機制的多元化,決定了它不需要也不可能像自由貿易區協定那樣對關稅減讓幅度和實施時間等作出明確要求。“一帶一路”建設更強調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與沿線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對接。這意味著,它不會取代現有規則導向型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而是能夠與后者并行不悖、相互補充。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