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延安大學政法學院講師 張繼軍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向人民立下的“軍令狀”。在脫貧攻堅進程中,精準評估可以更高效地助力精準扶貧,具體來看涉及以下多個方面的治理內容。
第一,樹立正確的精準評估科學理念。要逐步理順精準評估的層級關系,協調省市考核評估,共享評估信息資源,優化評估考核層級,實現部門合作與協作發力,降低扶貧工作負擔,縮減扶貧額外成本。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誰來評估,也無論哪種評估模式,要保證精準評估的科學性、公平性、公正性、法治性和效能性。要樹立正確的精準評估理念,不能為研究而研究、為政績而政績,人民群眾的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始終是精準評估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優化合理的精準評估考核體系。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不斷改進考核方式,完善指標體系。完善精準評估的科學評估指標,注重家庭財富、民主參與、精神面貌等指標的平衡與綜合,由單一扶貧向多維扶貧發展。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到找對“窮根”,通過科學體系倒逼精準扶貧。堅持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并重,增加人民群眾物質財富,提升群眾的精神面貌以及參與扶貧事業的熱情。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重在培育自我發展能力,防止不思進取、等靠要等思想的蔓延,防止揠苗助長、圖虛名行為的發生。
第三,完善周全的精準評估制度建設。地方政府要落實精準評估反饋意見,增強精準扶貧績效評估的連續性,包含評估資金制度保障,評估監測動態可持續等。加強精準評估制度建設,尊重評估單位話語權和自主空間,如實反映扶貧工作中的問題,早發現、早解決,以真考實評促真抓實干。建立動態的、可持續的評估機制,將精準評估置于框架范圍進行系統考察,減少“一屆領導一個想法”“一年政策一個行動”的影響。
第四,豐富多元的精準評估操作方法。精準評估是一項重大復雜的系統過程,需要多種評估方法的支撐。單一評估手段儼然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現實需求,要結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發揮綜合評估效應。問卷調查有助于研究分析,很有數字感,能夠具體量化。社會工作方法,如需求表達技術,民主協商技術,能促使群眾把具體問題、具體需要和具體想法真實地表達出來。精準評估方法需要專家參與,也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簡化評估流程,降低評估成本,提升精準評估效能。優化精準評估方法,科學有效地促進精準評估。
第五,構建評估主體的能力培養機制。實施評估主體能力培養計劃,充分調動評估主體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有效提升評估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貧困地區縣級領導干部和縣以上扶貧部門干部的培訓要納入各級黨政干部培訓規劃,把扶貧納入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和參考材料。提升評估主體評估綜合能力,包括評估理念的理解能力、評估體系的認知能力、評估方法的操作能力等,不斷培養和發展評估主體的綜合能力和共識意識。
第六,暢通精準評估的客體參與渠道。精準評估是多方利益主體參與的過程。要激發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內生動力,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過上幸福的生活。具體來說,可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搭建扶貧信息平臺,優化扶貧供需信息發布機制,讓群眾實時了解貧困戶動態信息、扶貧資源信息和扶貧政策信息,更加及時客觀反映貧困狀況、變化趨勢和扶貧開發工作成效。建立健全貧困人口利益與需求表達機制,開拓群眾參與渠道,充分尊重群眾意見,讓群眾真實表達訴求,切實回應群眾需求。
第七,促進精準評估成果的科學轉化。要信息實時共享,打破政府和單個評估單位的評估信息壟斷權,融合評估信息資源,共享減貧經驗和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實時公開、共享部分甚至全部調研信息和調研報告,接受群眾、媒體、評估單位與社會監督,實現成果及時轉化。鞏固扶貧開發成果,對評估報告或評估實踐再轉化,注重發現工作先進典型,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提煉典型實踐,找到共性與個性之處,形成扶貧模式,有力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在區域或全國范圍內共享。
第八,夯實精準評估的合理規范監督。權利和義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我們在保障評估主體行使應有權利同時,也要對精準評估實行科學、合理的監督。評估主體要對評估報告的真實性負責,嚴格遵守精準評估工作紀律,減少評估過程和評估主體選擇的隨意性,堅決杜絕虛假報告和虛假信息。與此同時,評估主體可以進行評估報告、評估成果的轉化,加強總結經驗的提升,進一步探尋評估主體的責任約束機制,提升評估主體的積極性和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