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成新軒(河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宋長鈺(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地緣政治沖突、大國競爭博弈三重壓力使得經濟全球化面臨空前挑戰。在此背景下,202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的挑戰,中國在維護多邊主義的同時,如何通過國際區域合作實現可持續的高水平開放,是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
區域主義的興起與全球經濟格局的重塑
區域主義是指國家或地區通過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以促進區域內部經濟一體化和發展的一種趨勢。其核心目標在于降低區域內貿易壁壘,加強成員國間的經濟聯系,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市場融合。21世紀以來,全球化與區域主義并行發展,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挑戰,新一輪區域經濟合作浪潮興起,RCEP、CPTPP等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相繼達成,推動全球經濟格局進一步重塑。區域主義的興起既是全球化的結果,也是全球治理模式調整的體現。在當前國際環境下,區域主義的加速發展正在成為全球經濟運行的關鍵變量,影響著貿易格局、投資流向和全球價值鏈分工。
首先,區域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全球經濟格局的多極化。以RCEP為代表的亞太經濟合作、以CPTPP為代表的跨太平洋經濟合作、以及歐盟的深度一體化,分別在亞太、美洲和歐洲三大區域形成了相對獨立但又相互交織的經濟網絡。這些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不僅提升了內部貿易自由化水平,還通過外溢效應影響全球供應鏈和投資格局。
其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改變了全球價值鏈的組織模式。過去,全球價值鏈主要由發達國家主導,以歐美市場為核心,發展中國家則主要承擔低端制造環節。然而,隨著區域主義的推進,區域價值鏈正在崛起,區域內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的加強,使得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例如,東盟國家在RCEP框架下加快承接高端制造業轉移,中國企業也在區域合作中深化技術和資本輸出,形成了更為緊密的區域生產網絡。
區域合作對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促進作用和潛在挑戰
區域合作有助于提升中國對外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一方面,區域合作有助于中國拓寬貿易渠道,增加對外開放的廣度。中國通過與亞太、歐洲、非洲等地區的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降低了貿易壁壘,擴大了市場準入。另一方面,區域合作能夠深化中國對外開放的層次,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中國通過參與區域合作,推動產業鏈的再分工與跨國合作,為國內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機會。在區域內,通過建立共同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能夠實現更加緊密的合作,這不僅提升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力,還促進了國內經濟的轉型升級。例如,通過與東南亞國家的區域合作,中國能夠優化制造業與高技術產業的分工,提高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
區域合作促進中國的投資自由化與資金流動。區域合作能夠促進跨境投資便利化,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提供政策支持與保障。中國與多個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明確規定了投資自由化的相關條款,進一步簡化了投資審批程序,降低了投資風險。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企業對共建國家的直接投資不斷增加,這不僅推動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的布局,還加強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資源配置能力。區域經濟合作還能夠促進資金的雙向流動,增強國際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中國通過深化與區域合作伙伴的金融合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通過區域合作框架,中國與多國開展人民幣結算,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范圍,進一步促進了資本的跨境流動。此外,中國還能夠通過參與區域性金融機構建設,增強自身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國際競爭力。
盡管區域主義在推動中國對外開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部分國家在區域合作框架下推行排他性政策,可能影響中國區域合作的穩定性。同時在區域主義發展的背景下,國際經濟規則與標準競爭日趨激烈,例如CPTPP等高標準區域貿易協定在知識產權保護、數據流動、勞工與環境標準等方面設立了更嚴格的規則,而這些規則往往由發達經濟體主導,并對部分發展中國家形成較高的準入門檻。特別是在數字經濟領域,數據跨境流動、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成為區域規則競爭的焦點。中國如何在國內制度建設與國際高標準規則之間找到平衡,仍然面臨較大挑戰。
推動中國高水平開放可持續性的現實選擇
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構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構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應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保持開放性和包容性,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一方面,加大中國自由貿易區覆蓋的廣度,加深與不同區域的產業鏈協作與貿易往來,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維護和鞏固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加快推進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的加入進程。CPTPP在知識產權、國有企業、勞動與環境標準等領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高標準規則體系有助于倒逼國內改革,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此外,隨著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DEPA所涵蓋的數字貿易規則、跨境數據流動等議題,對于促進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提升國際數字貿易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增進中國自由貿易區一體化的深度發展水平,提高非傳統領域議題覆蓋范圍,積極參與數字貿易國際規則的制定,探索國際貿易新規則。例如,通過RCEP的關稅減讓和原產地規則累積機制,中國可進一步加強與區域內主要經濟體的產業鏈協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提高產業鏈和價值鏈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載體,促進全球化包容性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推進全球經濟合作、促進全球化包容性發展的重要戰略。中國應利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特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通過加快推進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可助力共建國家提升交通物流效率,降低貿易成本,增強區域經濟協同效應。二是深化“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價值鏈深度融合。中國可依托自身制造業優勢,與共建國家構建互補性產業鏈合作體系,促進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新能源等領域的協作,提升區域產業鏈韌性。三是推動“一帶一路”規則體系建設,加強與國際經貿規則的對接。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應積極參與多邊規則制定,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數字貿易規則協調,提升“一帶一路”合作的制度化水平。
堅持對外開放可持續,高標準推進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自貿試驗區作為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平臺,在推動制度型開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當前國際貿易環境復雜多變的挑戰,應進一步提升自貿試驗區的開放水平,打造全球化新高地。第一,完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擴大現代服務業開放。尤其是加快推進金融、教育、醫療、數字經濟等服務領域的開放進程,通過自貿試驗區試點經驗推廣至全國,提升服務業全球競爭力。第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依托自貿試驗區,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增強金融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接受度。第三,構建綠色自貿試驗區,推動可持續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綠色金融支持力度,鼓勵綠色產業發展,構建生態友好型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RCEP對亞太區域價值鏈重構的影響機制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號:22&ZD178),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建設研究”(ZD20241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