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晶(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因而,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全局,堅持統籌協調機制,不斷完善向生態文明范式的轉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面建設。
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實踐范式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從“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揭示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綠色發展范式。“兩山論”所蘊含的發展理念不僅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對人類在發展中對自然資源保護和循環利用的責任擔當,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包含了在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發展與保護、資源與財富有機統一的發展范式。要實現向這一發展范式的順利轉型,其根本方法就是要理解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進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統籌協調,逐步解決生態環境難題的同時走出一條減貧富民與環境保護共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如今,人們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呈現出向高品質的物質需求和綠色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的轉向。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地方考察的首站來到福建武夷山,對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朱熹園等進行考察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在過去,茶產業是當地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該地區利用智慧技術對園區內生物資源、生態環境要素等開展“天空地”一體化全方位全天候監測和服務,森林資源在智慧化管護下,植被得以保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茶園引入套作養分高效綠肥作物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園的生物多樣性和完整生態鏈。茶園突出生態種植,在科技特派員的技術幫扶下,充分發揮當地的自然環境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提高茶葉品質,帶動茶農增收,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同時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經濟收益,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可以看出,通過統籌協調,利用科技先發優勢、結合本土特色,形成綠色發展格局將是未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趨勢。
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范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沙”,厚實了“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深層意蘊。在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大基本方略。“生命共同體”理念作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正是這一方略的重要表達。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個重要組成。人依賴于自然界,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人類要持續進行生產發展活動,就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只有堅持并持續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有可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形成“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范式,就要將“自然—人—社會”之間的關系緊密聯系起來,構建綠色發展合力系統,統籌把握生態系統的整體發展規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這也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范式不僅體現在要著力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的統籌協調機制,實施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更體現在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生態文明體制的全面改革,著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目前,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我國已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可再生能源裝機已占全球30%,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系統建成;全國337個城市的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已達到82.0%,完成2.5萬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禁止洋垃圾入境,從三江源到祁連山,從神農架到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覆蓋不同生態環境類型,涉及多個珍稀物種;在生態環境監管、修復方面,京津冀、長江經濟帶 11 省(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15個省份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山西等16個省份基本形成劃定方案,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已初步建立。在生態環境改革、防范和保障方面,我國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海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大力推進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規范化建設,并首次發布了《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實踐表明,將“生命共同體”理念融入社會生產和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凝聚合力,有效地發揮了統籌協調機制作用,優化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的現代化,推動生態文明范式的順利轉型。
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產生活范式
“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鮮明立場和價值信仰在新時代的體現,這一條主線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始終。“環境就是民生”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互惠的關系,“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體現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重點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更要全面推廣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因此,要統籌把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等全過程,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多維需求作為判斷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
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方面,要堅持在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等方面的培育和涵養,讓綠色的價值觀念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主流價值觀。要加大宣傳,激發民眾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主動意識,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動員全社會都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要深化環保教育,將環境保護意識融入到日常教育,制定系統生態素養培養規范,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將環保意識根植于大家的內心。綠色生產方面,要大力開發并落實清潔能源、可持續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對城鄉進行合理規劃,合理布局住宅區域和商業區域,為民眾的出行提供便利。綠色消費方面,要提倡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推行以“惜物”為核心的綠色消費理念。在日常生活的消費領域,我國部分民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已得到基本滿足,逐步更加重視精神層面的獲得感,注重精品消費,提升精致生活,故而要注重企業方面生產高勞動力附加值的產品。實踐證明,良好的生態系統蘊含著無盡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只有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全面融入到綠色生產生活的建設中,構建全社會參與的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FJ2020C00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