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朱慧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高校思政課教師將校史內容巧妙地融入到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們實現對于思政課程內容的情感共鳴、理論共鳴和思想共鳴。
一、校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情感共鳴
將校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實現較好的情感共鳴。通過梳理校史中的學校發展故事、校友故事等內容與高校思政課內容的契合點,再經過深度加工和融合,從而使得學生們與思政課的內容建立一種關聯。這種關聯可以使學生意識到看似抽象的課程內容,其實和他們有著很大的聯系,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們學習課程內容的積極性。
特別是講到學校在其發展歷程中與國家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感人故事時,師生情感共鳴的目標往往更容易達成。我國高等學校校史中的此類故事,是非常多的。關鍵是如何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實現一種較好的融合。一所高校無論其校史長短,都可以發掘出可以實現思政課與校史共融的感人故事。這需要思政課教師善于發現故事、講述故事,從而實現師生的情感共鳴。與此同時,校友故事也需要進行更好地深度挖掘。作為高校的重要資源,校友資源是彌足珍貴的。校友故事融入思政課教學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可以將校友在不同行業的奮斗故事融入其中,從而拉近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距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將校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以實現情感共鳴,可以作為一個通用的教學創新方法來加以推廣應用。此創新教學方法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景進行靈活運用,如朋輩思政的情感共鳴方法。朋輩思政是運用學生們身邊的榜樣力量來講思政故事,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朋輩思政的運用可以更容易地實現情感共鳴,這其中既有同齡人的情感帶動原因,也有同齡人的溝通無代溝原因。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在社區抗疫的志愿服務崗位上、各種交通樞紐的抗疫志愿服務崗位上、醫院的抗疫志愿服務崗位上,到處都有00后在校大學生志愿者的身影。這些00后在校大學生的抗疫志愿故事,就是各高校思政課的鮮活素材。
二、校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共鳴
高校思政課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對于非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和研究起來還是有一些難度的。系統化的課程理論要更好地被學生們所掌握,需要一些銜接的橋梁,而校史知識就可以充當其中的一個橋梁。校史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授課資源,而這對于授課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授課教師要對于校史知識非常地了解;其次是授課教師對于哪些校史知識可以與課程理論相連接要有一種敏銳的理論嗅覺;再次就是在校史與課程理論相結合的過程中要做到恰如其分。比如在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容時,就需要授課教師廣泛收集和整理校史中有關的人物和故事,這其中既可以有在校生和在職教工的故事,也可以有已畢業學生和曾在校工作過的校友的故事。這些故事與授課對象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可以非常好地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容。
要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師將校史知識融入課程理論講解的理論嗅覺,并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和培養。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對于學校的校史及各方面信息保持足夠的敏感,時常關注學校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渠道發布的信息,并主動與學生們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流。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多到學校校史館進行參觀和交流,對于不太了解的信息要刨根問底。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思考課程理論與校史如何實現銜接的技巧問題。在課程理論講解的導入部分,可以通過相關校史案例的引入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這部分校史案例的選擇,貴在引人入勝。在課程理論講解的過程中,所嵌入的相關校史案例要起到畫龍點睛、醍醐灌頂的功效,使學生們透過案例就可以對所學習的理論,有非常全面而清晰的把握。
三、校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思想共鳴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非常重視思想性的體現,并且要不斷引起學生們的思想共鳴。高校思政課是使廣大青年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渠道。站穩主陣地、把握主渠道,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應盡之責。而要真正地做到并做好履職盡責,需要廣大高校思政課教師更好地采用有針對性的創新教學方法。具體說來,可以通過校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方法,從兩個方面促使學生們實現思想的共鳴:
一方面,充分結合校史中的真人真事。校史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有據可查、有史可考的,這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運用校史講好思政課至關重要。保證真實的人物和真實的故事,是我們選取思政課教學案例的首要必備條件。在此基礎上,思政課教師再運用更多的教學技巧將人物和故事融入到思政課講授的過程中。以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中的習近平強軍思想為例,在講到人才強軍這部分內容時,思政課教師可以選取所在高校的在校生參軍入伍的案例,講解本校學生在部隊服役期間的感人故事。通過講授這些感人的軍旅故事,使得學生們對于人才強軍思想有更多的共鳴。同時,在將校史融入高校思政課講授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邀請已經服完兵役并返校的本校學生走進思政課堂,并做充分的課堂展示準備以進行現身說法來分享自己的軍旅體驗,以此來引發更多的在校大學生對于人才強軍思想的共鳴。
另一方面,創設校史中的相似場景。每位在校大學生都會思考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問題,并會參考已經畢業的校友的選擇。思政課教師通過梳理已經畢業校友中選擇到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條件艱苦地區工作的職業發展案例,可以更好地促使學生們引發對于服務國家和人民思想的共鳴。在思政課堂上,教師應該進行積極的職業發展引導。同時,可以邀請已經就業的校友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更多的交流和溝通。在交流的過程中,受邀的校友代表要更多地從當時做職業選擇時的初心進行重點講解,并介紹自己的心路歷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思政課教師還可以利用寒暑假等假期的時間,帶領學生們組成課程實踐團隊,到在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條件艱苦地區工作的校友工作地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這種考察和調研,可以使得學生們有更多的感性認知,進而促使學生們形成理性認知以實現思想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