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海萍(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陜西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講師);蘭繼軍(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展學院教授)
在數字化時代的總體布局中,教育數字化已成為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策略。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必將成為所有學校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必答題和必修課。
從“有質量”邁向“高質量”。建設教育強國,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個性化學習需要,這就必然要求信息化全面賦能教育,供給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為多元、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加開放和更為靈活的教育服務體系。隨著元宇宙、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大規模應用,我國的教育數字化建設重心已從早期主要關注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以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為主的數字化教育建設階段,轉向以智慧教室、智慧課堂和智慧校園建設為標志的智慧教育階段。因此,單純地教會學生知識已無法滿足當前教育發展的需要。從教學角度而言,發展高等教育應該從提高教學質量入手,巧用善用教育數字化,廣泛吸引受眾,逐步從“有質量”邁向“高質量”。
從“學會”轉向“會學”。教育數字化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學生主體的有力參與。隨著云上課堂的興起以及海量數據資源庫的裹挾,學生應該學會轉換思維方式,從傳統的“我在學”變成“我要學”,從固有的“學會”轉向“會學”,在紛繁復雜的學習庫中習得自學之道和求知之法,錘煉終身學習意識,提升學習能力,發展核心素養,學會批判性習得思維,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智力和潛能。
從“離身”走向“具身”。離身學習主要建立在主客二分的二元論基礎上,并將認知過程簡化為對抽象符號的加工。對于組成教與學雙邊主體之一的教師而言,在過往制度化的教育中過多依賴于經驗的總結和過程的積累,從而在教學中形成了行為定式和思維固化,“在個體上教師學習傾向于為他性,較少從教師職業使命與自我實現有機結合的責任高度考量問題”,缺乏主動求知的欲望和積極創新的意識,多體現為移植、搬運和被動學習。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倒逼教師從離身走向具身,推動教師主動學習現代網絡技術,更新觀念,積極參與大規模網絡課程建設,實現從扁平化學習到立體化求知的轉變。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壓力與挑戰共存、機遇與動力共生,但從根本上來說,教育的初心與旨歸不會改變,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不會改變。因此,如何在數字化情境下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是每一個教育者常學常新、常悟常進的命題。
第一,發揮教育數據的賦能價值。教育數字化情境下,高校面臨著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優化升級,因而必須多措并舉為教育教學保駕護航。一是整合精品資源,打造一站式學習社區,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制度,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資源和各類數字化平臺的相互作用,有效抵御外部沖擊,改善內部結構。通過線上線下教育優勢互補,力促實現教育教學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內生與外推效用的結合,倍數級放大教與學的效果。二是建立教師發展數字軌跡,促進智慧學習生態的完整塑造,以便在學、教、管、評等業務場景適配師生需求,豐富教師教學智慧。以數字素養提升為關鍵,從思想觀念更新和體系化長期訓練著手,推動學校優化校本研修規劃設計及其實施落地,探索將教師數字素養和能力提升真正融入教學的實踐路徑,有力推動線上線下教育融合提升,打造區域教育數字化發展的主力軍。三是變革教學和評價模式,推動數字化教學改革與創新,促進教師圍繞學生的“學”進行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探索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構建高校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發展共同體,重構數字化時代教師數字化教學理念,以實現更具包容性和韌性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助推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推動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數字化轉型。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因素。他們能夠通過數字化學習內化和形成新知,優化教學過程和方法,提升學習效率與教學質量,實現廣泛的傳播效應,從而反哺學生。為此,一要樹立聚合數字科技和教育協同發展的思想,加強頂層設計。重視搭建數字時代高校教師學習場域,擴充學習視域,營造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良好氛圍,強化科技、教育對人才的支撐作用。例如,建立教師專業成長電子檔案,構建有效的數據管理機制,動態跟蹤、及時研判、數字回溯,促使教師多方位成長與發展。以教師工作坊為載體,聚焦差異化問題,對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發展路徑進行重點研究,縮小數字鴻溝,消除數字壁壘。二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優化教師學習和成長環境。利用智慧教育環境提供的數字技術支持,拓展教師學習的職業空間和專業空間,實現從職前的“技術支持學與教的創新”規范培養到職后的實踐階段(如崗前培訓、校史校情教育、教學規章制度培訓等)、提高階段(以老帶新、訪學、集體備課、觀摩學習等),再到融入團隊、主動自我成長(參與教學項目建設、活用數字資源、促進專業發展等)等全過程教師的終身化學習和連續性發展。三要樹立“加法”思維,強化數字教育技能。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教師在革新觀念的同時,必須盡快適應“加法”思維,而最為直接且迅速的方式就是接受系統全面的培訓,尋求數字化與專業融合,解決本領恐慌問題,以期達到數字教育的創新性發展目標。具體來說,應從數字資源建設、數字技術應用、數據精準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培訓,實現技術增能,提升專業數字素養,使教師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收集、分析、評估教學數據,在浸入式體驗和互學互鑒中基于數據作出科學的教學決策,在不斷的迭代模擬及以應用學習為導向中解決教學問題,在匹配個體發展需求與提升專業技術中培養數字化意識和習慣,在合理設置培養梯度和正向激勵中強化數字化應用能力,在學以致用中修正對教育對象數字化的評價,樹立及時反饋思維,形成閉環體系。
第三,提升學生數字學習素養。教育因人的全面養成而發生,因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而存在。學生是教育教學中學的主體,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其作為求知的主體角色和定位始終不會改變。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字學習素養,使其適應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學有所樂,學有所成,是教育者和學習者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首先,利用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無縫學習與泛在學習。泛在學習是指學習者能夠根據自身學習目標和需求,靈活運用多種網絡學習資源,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該類學習兼具內容易獲取性、方式交互性、學習環境的非特異性和資源個性化等特征,能夠打破學習固有的時空界限,有助于實現人機互動、虛實融合。其次,提升數字勝任力,構建數字學習共同體。在教育數字化大潮中,學生應當打破以教師為主導的固有思維模式,激發自身學習主動性和主體性意識,培養數字化思維和習慣,引領創新性學習行為。通過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共進的學習社群,鏈接多元的學習群體,進一步結合教、學、管、評、研等環節,形成立體化學習場景,構建無界共享的資源空間,推動基于數據驅動的精準識別、診斷和決策,促進智慧、安全、有效的教育教學,打造人人受益的學習命運共同體社區。最后,加強數字安全意識培養,尊重數字倫理道德。數字化時代,教育信息和資源的融通已成為主旋律,與此同時也必然會帶來信息的泄露和數字倫理失范等問題,如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發生的“網絡爆破手”等干擾正常教學秩序的事件,很容易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此外,學生群體涉世未深,極易遭受鼓動從而成為負面信息推手。因此,必須加強學生數字安全意識培養,進行數字傳播啟蒙和數字法治教育,打造良善的數字教育新生態。
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不斷倒逼著社會進步與轉型,但無論如何變化,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始終是育人。無論是從學校、教師還是從學生個人角度看,都應該充分把握數字技術引流的教育紅利,準確識變、大膽求變、守正創新,才能在數字化浪潮中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