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益平(北京大學國發院教授)
2021年,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49年,還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含義很豐富,其中首要問題就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今天更鮮明地提出高質量發展,并不意味著過去不追求高質量發展,只是從第二個百年目標開始,中國對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依賴更重,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建成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中國經濟環境的變化與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都高度相關。不難看到中國經濟環境的如下變化:
一是成本提高。剛改革開放時,我國擁有低成本優勢;現在我國即將邁入高收入經濟體門檻,經濟發展的同時,成本也在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保持持續增長只能靠創新。
二是人口老齡化。這是必須面對的新環境,這一點跟過去有很大不同,過去有很豐厚的人口紅利。
三是全球化的環境生變。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美國一直是全球化的倡導者、引領者,甚至是重要支持者。一直以來,美國的經濟體系都比較開放,但它現在認為過去一些做法有問題。特朗普任美國總統時就曾主張“美國公司回流美國”,這一提法有違開放的經濟秩序。美國通過了《芯片法案》,采取了一些與過去不一致的產業政策,這一切都說明美國的立場已經切實轉變。
當然,也不能據此就認定世界經濟秩序已經定格,但美國作為全球化的主要引領者,其政策調整意味著我國將來的環境不同。比如所謂的“小院高墻”,意指美國并不排斥將來繼續跟中國保持經濟關系,但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在一些特定領域不再跟中國打交道。美國想通過全球化轉向等政策來增強自身實力,能否如愿以償,值得高度懷疑。美國的做法會對很多國家有影響,但也不能由此認定全球化已結束。越是這個時候,世界各國越應該花大力氣支持多邊主義,堅持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
數字經濟如何助力經濟持續增長
現在,中國經濟已經面臨很多挑戰,成本、人口和全球環境的變化意味著不能再走老路。大家都知道我國正在構建經濟新發展格局,即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兩個循環互相促進。在此背景下,數字經濟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第一,數字經濟有助于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
我們做過一項研究,主要看近些年全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的變化。研究發現在2013年以前,消費者價格指數起伏很大;2013年以后突然變得平穩。這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電商、移動支付和物流運輸的日漸發達。
以常溫牛奶為例,線上渠道銷售的主要是整箱的常溫奶,不分拆賣。線下銷售的常溫奶則可以拆賣。全國范圍內看,整箱銷售的常溫奶價格出乎意料的一致,但線下拆賣的常溫奶,價格差異非常大。其中的道理不難想象,線上銷售的產品釋放出固定的價格信號,消費者只會購買符合這個價格信號,或是與該信號價格差異不大的產品;如果差得太多,消費者就不會買。這實際上是通過數字技術把全國的市場整合到了一起。物流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網上下單的東西,中國的大部分地方三天內就能收到。只有這樣,整個市場才能結合到一起,全國統一大市場才成為可能。
第二,數字經濟有助于縮小地區差異。
我們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農村的農民只要用上移動支付,其收入和就業狀況很快就發生改變。數字技術把全國各地的人都連接起來,哪怕是身處小山溝的種植戶,也可以足不出戶掌握全國的需求動態。
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專門做了一個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把全國三千多個縣、幾百個地級市、三十幾個省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描繪出來。2011年時,沿海地區的數字普惠水平最高,但到2021年時,全國其他地區與沿海地區的差距明顯縮小。這十年間,數字普惠金融增速最快的是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原先沒有金融服務,使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頻率和數量也比不上沿海發達地區。然而這些地區的金融服務從無到有,其意義不可估量。我認為它代表了未來中國地區經濟平衡發展的希望。
大家都聽說過“胡煥庸線”。過去,95%以上的經濟都在線的東邊,現在情況有所好轉,但總體格局依舊沒有從根本上變。然而從數字普惠金融的角度來看,這條線的格局已經起變化,說明西部經濟完全有發展起來的可能。
第三,數字經濟有利于推動創新發展。
國內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數字經濟大而不強,主要原因是原創技術不夠多。去年10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兩位學者曾發表一篇報告,專門分析評估中國在前沿技術方面的創新能力。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前沿技術的知識產權專利數量在過去十年飛速增長,在大部分領域已經超過日本和歐洲,在一些領域甚至超過了美國。這說明我國的前沿技術創新一直在快速追趕。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的專利數量多,但質量不高。我認為這完全有可能,畢竟我國的人均GDP只有13000美元左右。這兩位學者還研究了最優專利引用率。中國現在10%的專利引用率與日本、韓國處在同一個水平,距離美國還有較大差距。但是,中國技術的趕超態勢已經非常明顯。
數字經濟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如何保持一個開放的經濟?特別是在一些國家要和我國脫鉤的時候,這就更加考驗智慧。
數字經濟對全球都是新技術、新業態,對中國而言是非常難得的發展機會。中國再一次站到了產業創新的第一線,非常值得我們自豪。然而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持續保持這種態勢,一步步逼近最前沿,而不是逐漸偏離前沿。
數據是數字經濟中的重要元素,其應用有助于提升效率,具備很多優勢。然而數據也需要風控,如果沒有一套好的規則,無法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等有關數據,數字經濟的發展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在中國,需要找到一種平衡,既要適當地保護必要的、基本的權利,也要留下足夠的空間讓企業創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面向未來,在數字經濟方面,我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繼續跟著前沿往前跑,即使是面對很大的挑戰也要堅持。一定要讓企業和市場真正地發揮作用,同時推動監管和市場一起合作,共同找到最佳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