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華文明和平性、高校教育、數字化轉型、階層流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杰:中華文明和平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歷史根基】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王杰認為,和平性是中華文明思想理念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然要求。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沒有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進程,反對軍備競賽,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中國毫不動搖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
摘編自《人民日報》
【鄭麗平:高校教育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鄭麗平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它關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前途和方向。新時代新征程,高校必須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更好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到實處。一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守我國教育的馬克思主義鮮亮底色,立足中國大地辦教育,聚焦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使命責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二要理直氣壯上好思政課。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為引領的課程體系,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三要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斷增強傳道授業解惑的本領,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四是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
【丁明磊:深刻把握科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意義】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認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日益成為發展趨勢,數字化應用場景更加豐富,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科技企業數字化轉型能有效適應科研范式變革趨勢。我們必須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加速布局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新技術研發與創新組織模式,形成優勢互補、聯合開發、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模式。科技企業數字化轉型有助于創新資源的集聚整合。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突破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科技企業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構建良好融通的創新生態。科技領軍企業能夠依托自身規模和技術優勢,以國家需求和產業重大需求為導向,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推動形成各主體協同創新的體系化創新格局,進而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帶動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在產品工藝、技術應用、市場推廣、應用場景等方面的創新,在提升產業鏈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摘編自《經濟日報》
【朱光磊、裴新偉:中國社會的階層流動仍然強勁】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朱光磊、裴新偉認為,在當前中國社會中,確實存在著貧富差距現象以及教育資源分布不夠均衡等階層流動受阻的表現,但尚不能說已經達到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網絡段子所強調的“階層固化”的地步。從總體階層來看,自1978年至今,代際流動率從38%一路上升到71%,在20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中,中國代際關聯系數相當低,排第17位。這表明無論是從國內看,還是從國際比較看,中國社會的開放性相對較高。階層流動區分為結構性流動與非結構性流動。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制度變化的影響,階層流動以急劇性、跨越性、大規模的結構性流動為主。進入社會平穩運行期后,社會流動模式從機會少、長距離的“高鐵模式”向機會多、距離短的“地鐵模式”轉變,以有序性、漸進性和穩定性為特征的非結構性流動成為階層流動的主流。在此期間,先賦性因素對階層流動的影響整體趨于弱化,后致性因素的影響則日益強化,父代職業對子女選擇相同職業的影響力度不斷下降,代際間差別得以瞬間彌補的概率有所降低,這是社會結構變遷過程的一個普遍規律,也是一種可喜的變化。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