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網絡安全、千萬工程、新型工業化、政府科技創新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慶霞、孫熙雯:維護數據網絡安全,為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李慶霞、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省新媒體與意識形態安全省級智庫兼職研究員孫熙雯認為,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維護和保障好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加快提升數字技術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網絡監管能力,共建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新態勢,為數字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一是要實現高質量數據治理。堅持改革創新、系統謀劃,以維護國家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為前提,以促進數據合規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為主線,以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為重點,推動各項意見建議落實落地,大力提升數據要素配置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融合性。二是要堅持數據安全與發展并重。以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個人隱私安全為底線,合理把握數據應用開放的界限,促進數據資源的流動和利用,更好實現數據要素價值。加強對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的維護和保障,強化對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個人信息等數據的保護,避免造成信息泄露和黑客入侵等網絡安全問題。三是要突破數據安全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走好自主創新道路,持之以恒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保障數據與網絡安全的關鍵所在,也是保障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的關鍵所在,能夠從根本上筑牢國家網絡安全屏障,為提升網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摘編自《光明日報》
【顧益康:持續推動“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顧益康表示,新時代新征程,要持續推動“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總結推廣“千萬工程”好經驗好做法,為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助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要把“千萬工程”經驗運用到實踐中。一方面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建設美麗鄉村作為縮小城鄉差距的主抓手。把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作為“三農”工作重點,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農民群眾的訴求和利益,極大地調動農民群眾參與“千萬工程”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還要以城鄉統籌規劃引領城鄉一體化建設,極大地提升“千萬工程”建設水平,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堅持與時俱進深化“千萬工程”的內涵外延,根據形勢發展不斷拓展鄉村治理內涵。更要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五級書記”一起抓。“千萬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形成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持續把“千萬工程”的經驗總結推廣好,貫徹到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過程,落實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各領域各方面。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鳳蓮:搶抓機遇,在新工業革命浪潮中推進新型工業化】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鳳蓮認為,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新工業革命與我國培育發展新動力、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只有搶抓機遇,在新工業革命浪潮中推進新型工業化,才能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物質技術基礎。首先,新型工業化通常要發展一些基礎性、長期性、前瞻性的戰略產業。要進一步深化認識,加強頂層設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重點領域改革,促進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高效協同。其次,新型工業化離不開科技體系的有力支撐。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加快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最后,新型工業化需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不斷提升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著力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著力提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自主可控能力,促進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引進培育產業主體和創新主體,推動形成產業鏈條、產業集群和良好產業生態。
摘編自《經濟日報》
【鄭鴻銘、王福濤:持續優化地方政府科技創新治理】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績效評價中心助理研究員鄭鴻銘,華南理工大學政府績效評價中心教授王福濤表示,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效能,需要地方政府創新科技治理方式。要基于雙循環格局地方政府科技創新治理面對的現實情況,優化地方政府科技創新治理應著力激勵地方官員、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在科學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基礎上完善地方政府科技事權設置。一是樹立科學的科技創新治理理念,改良政績考評方式,優化科技創新管理部門政府官員的績效考評體系,將科技創新治理績效評價的考評重點由投入產出比轉向科技創新治理對市場需求的滿足效率。二是促進科技創新資源流通,優化科技創新要素市場環境。加快建立現代化科技創新資源交易的市場體系,完善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實現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需求與科技創新能力供給的匹配。三是明晰省級以下政府科技事權。應保障省級以下政府自主履行科技事權,以便更好地滿足區域科技與經濟融合需求,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對跨區、外部性較強或者難以明確區分受益范圍但有利于促進地方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科技領域公共服務,明確為上下級政府共同科技事權,可以采取按比例、按項目、按類別、按隸屬關系分級負擔等方式分別承擔相應的支出責任。建立科技領域事權劃分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完善支出責任體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