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四化”同步發展、農業現代化、外貿產業鏈供應鏈、國內新型消費市場、國家安全法治體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黃泰巖:以“新四化”同步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興邊富民戰略研究院院長、資深教授黃泰巖指出,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我們黨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和數字經濟時代具體要求提出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動“新四化”同步發展,要求“新四化”既相互獨立、缺一不可,又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相互支撐,實現統籌發展。一是“新四化”相互促進。要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加快創新,不僅催生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而且將數字技術廣泛運用于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通過數字技術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的廣泛運用,形成海量數據和廣闊應用場景優勢,可以進一步推動數字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從而形成“新四化”相互促進、互為動力的暢通循環。二是“新四化”相互融合。要通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運行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通過信息化與城鎮化的深度融合,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實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通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融合發展,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三是“新四化”相互支撐。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創造雄厚基礎和堅實支撐;通過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形成人口和產業在城市的集聚,這就需要推進新型城鎮化,特別是以中心城市輻射帶動的城市群的發展為其提供高質量的空間支撐;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可以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提供堅實的糧食、人口、資源、市場等基礎支撐。
摘編自《光明日報》
【傅東平:多措并舉推進農業現代化】
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傅東平表示,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此,一要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各級各類優勢科研資源,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回歸主業,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鼓勵發展各類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市場化農技推廣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二要構建現代農業體系。要通過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充分發揮各地資源比較優勢,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要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民俗文化、休閑觀光等鄉村特色產業。三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堅持先規劃后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廣大農民不僅物質富足,而且精神富有。
摘編自《人民日報》
【魏浩:進一步強化外貿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國家進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認為,當前,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我國外貿發展穩中提質,展現出較強韌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外貿產業鏈供應鏈具有強大的韌性,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完善的產業配套設施、較強的產業組織能力和生產能力。同時,產業不斷升級,逐漸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位置攀升,使我國商品一直保持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帶動商品出口增長,也使得我國對資源能源、中間品、機器設備等進口保持強勁的需求。為確保我國外貿穩定發展,強化外貿韌性,在出口方面,加強開拓出口市場服務保障工作,千方百計鞏固發達國家的出口市場,積極開拓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東盟等市場。在進口方面,關注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和數量的變化,確保大宗商品進口的穩定。加快修訂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進一步提高進口貼息政策精準性,引導企業擴大國內短缺的先進技術設備進口。有序推進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試點工作,增加自周邊國家的進口。在新業態新模式方面,支持外貿企業通過跨境電商等途徑拓展貿易新渠道,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跨境電商+特色產品”等模式,推動跨境電商創新發展,拓展外貿企業發展的新空間。在貿易政策方面,鼓勵銀行加大對外貿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優化承保和理賠條件。根據外貿發展形勢新變化和企業實際訴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進一步提高外貿政策組合的效果。
摘編自《經濟日報》
【郭麗巖:推動國內新型消費市場由大到強】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形勢室主任郭麗巖表示,我國有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鞏固和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是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持久動力的關鍵一招。要推動國內新型消費市場由大到強,一是加快新型消費相關平臺設施和體驗中心建設。在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努力在新領域新賽道上取得創新突破的同時,還要持續完善跨境電商、旅游度假、餐飲、養老、冷鏈物流等相關領域服務標準。在促進信息消費方面,“措施”明確提出,促進信息消費體驗中心建設改造,提升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建設水平。二是促進新型消費市場提質升級與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日新月異,既賦能傳統消費市場,又拓展市場新業態新模式,也深刻影響經濟組織形式和個體行為。三是推動新型消費市場深度融合和結構優化。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更多消費領域融合應用,有利于更多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從而不斷豐富綠色消費、數字智能等新型消費市場的形態和層次。四是完善關于新型消費的體制機制保障。首要是完善重點消費領域服務標準和技術標準,包括推進5G、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領域標準化建設。其次是完善綠色低碳產品推廣機制,在促進居民耐用消費品綠色更新和品質升級方面,要健全部門間的協作聯動機制,促進真招實招落地見效。再次是強化新型服務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針對直播帶貨、互聯網醫療、預付式消費、大數據“殺熟”、隱私泄露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侵權行為,采取防范性舉措,加快推進智慧監管,提高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和協作水平。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謝波:完善法治體系應發揮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之作用】
西南政法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院研究員謝波認為,法治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歷史和現實也昭示我們,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為此必須在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過程中,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之保障作用,全面提升國家安全工作法治化水平。一方面,通過“固根本”發揮法治的規范性作用。“固根本”意味著法治的規范性作用應得到充分發揮,這就要求將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確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的制度規范,也彰顯出法治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基礎有著根本性、戰略性、全局性意義。另一方面,通過“穩預期”發揮法治的引導性作用。。“穩預期”著重強調穩定性,特別是隨著國家安全問題復雜程度、艱巨程度明顯加大,就更需對風險挑戰有心理預期,這也是風險社會條件下法治本身的要求。此外,還要通過“利長遠”發揮法治的保障性作用。“利長遠”并非追求“一時之治”,而是追求“長治久安”,這就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總結經驗、凝聚共識,與時俱進健全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利長遠”作用的發揮寓于新時代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其典型表現之一即低位階制度向高位階法律“升級”。例如,為反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對我國企業和個人濫用“長臂管轄”、濫施單邊制裁,在商務部出臺《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的基礎上,于2021年6月制定實施《反外國制裁法》,進一步充實了我國對外斗爭的法律“工具箱”。
摘編自光明網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