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鄉村振興、中華文明、信用懲戒機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風雪:多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倫理建構】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基地特約研究員劉風雪指出,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含著人與自然之間豐富的生態倫理內涵。對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倫理建構,一是要堅持生態理念與綠色行動的統一。在思想上,要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成為每一個人的道德共識及內在自律,讓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入腦入心。在實踐上,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有邊界意識,對生態紅線進行嚴格管控,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掌握好度;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堅決抵制粗放增長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新型產業的發展;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上簡約適度,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最終實現生態倫理在理念上和行動上的共同建構,引導全社會成員熱愛自然、尊重生命,與自然和諧共存共生。二是要堅持黨的領導,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任何個人都是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和促進共同體的穩定、和諧和發展。三是要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要踐行多邊主義,有效遵守和實施國際規則,使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我們既要夯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成果,又要發揮發展中大國的引領作用,搭建國際合作平臺,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技術支持,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摘編自《光明日報》
【檀學文:在調整優化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檀學文表示,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各項任務既緊密聯系、環環相扣,又各有側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其目的是要同步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激發鄉村活力,補齊鄉村短板,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保障,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三者都內在地包含著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和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要錨定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對此,可進一步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夯實脫貧地區經濟發展和制度建設方面的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積累條件。我國有些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省份已形成了較為成功的低收入人口幫扶經驗。其共性特征是根據省情民情,確定本地的低收入標準,逐步實現當地低收入戶的收入水平提升。其他地區也可以根據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和地方政府財力,以開發式幫扶幫助低收入戶實現收入水平的躍升。需要注意的是,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應當符合基本規律:一是尊重市場規律,做好“土特產”文章,發揮當地比較優勢和塑造產業優勢;二是建立產業振興帶動農戶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在不斷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大前提下,從多方面完善鄉村產業振興政策。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樹輝:數字技術拓展中華文明的賡續途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張樹輝表示,數字技術及其運用實踐正在重構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思維方式與交往方式,加快塑造新的社會理念和治理模式,并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注入創新動能。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傳統文化元素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相融合,賦予了文化傳承發展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可能性。一是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承載與延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化傳承、數字化共享。數字化技術變革了文化的承載方式,又便利了群眾對各類文化信息的獲取和傳播。二是數字技術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樣化的呈現形式與創新活力,融合傳承與再生底色,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數字文化產品以傳統文化價值、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為核心內容,輔以各種數字化媒體技術全新呈現,給大眾帶來更直接、更生動的體驗,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被廣泛接受和傳播,進一步提升了傳統文化元素的普及度、知名度和親和度,進而促進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學習和研究的興趣。此外,隨著通過數字技術進行互動交流頻率和體驗的不斷提升,實體世界與數字世界實現無感切換,沉浸式物聯網融合體驗無縫銜接,人與內容的跨屏交互,將逐步改變傳統的單向內容呈現,使交互感成為文化數字化場景的重要特征,沉浸式體驗被應用于數字經濟文化產業中,大大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進而提高文化產品服務的吸引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張榕、張伸宇:進一步健全信用懲戒機制】
廈門大學法學院張榕、張伸宇認為,信用懲戒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運行的核心機制之一,是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高全社會誠信水平的有效抓手。隨著失信被執行人跨部門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機制建設加快推進,“基本解決執行難”這一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并對營造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產生重要作用。當前,進一步健全信用懲戒機制,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健全信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要制定或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公開和保護規則,確保信用信息安全和使用的合規性,防止泄露和濫用信用信息;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保障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失信行為的認定規則和懲戒機制,嚴格規范信用懲戒的適用條件、程序,確保信用懲戒依法依規進行;拓展懲戒措施內容,強化“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效果,促使失信被執行人及時履行生效法律文書,兌現當事人勝訴權益。二是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進一步統籌推進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包括信用交易、出資置產、繳費納稅、違法犯罪等方面信息的信用體系,構建形成覆蓋全部信用主體、所有信用信息類別、各個區域的信用信息網絡。三是優化信用修復和異議制度。要在把握好信用懲戒的規范性和適度性,堅決避免濫用、過度適用信用懲戒的同時,建立有利于自我糾錯、主動自新的信用修復機制。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