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奇(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端牢飯碗,“藏糧于地”是根本。當下由于糧食生產效益比較低,耕地使用不規范,撂荒、地力破壞等問題依然突出,有必要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的非農化、非糧化、非耕化、非“綠”化和非勞化現象。做好“藏糧于地”大文章,守好地是基礎,用好地是關鍵。
落實和監管并重,遏制“非農化”
由于利益驅使,非農化問題屢禁不止,自然資源部每年公開通報非法占用耕地典型案例數百起。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顯示,我國耕地面積19.179億畝,近10年間耕地面積就減少了1.13億畝,平均每年減少一千多萬畝,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減少下去,再過十幾年就會突破18億畝耕地紅線。我們已經退無可退,必須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完善保護補償機制,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
我國目前600多個城市占地約6萬多平方公里,加上縣城及鄉鎮駐地建成區面積總計已達12萬多平方公里,按照國際標準每平方公里一萬人的密度,可容納12億多人,即使一點不再增加,也足以實現80%以上的城鎮化率用地。遏制非農化用地應實施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層層壓實,責任分解從嚴從細從實。
在監管中,嚴格源頭管控,強化過程監管,依法依規、科學有序推進耕地保護與土地開發利用。要對新增自然資源違法違規問題“零容忍”,嚴格控制耕地“非農化”增量,并對存量問題摸清情況,從實際出發,有序推進分類穩妥處置。同時,結合數字化手段,提升監督管理效能。
保糧與增收兼顧,遏制“非糧化”
我國耕地總面積位列世界第三,但人均面積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必須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是,由于種糧的比較效益低,地方政府和農民主動種糧的積極性都不高,“非糧化”問題在不少地方比較突出。尤其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城鄉人均工資不斷攀升,與外出打工和經營經濟作物相比糧食生產的效益越來越低,三大主糧的利潤甚至一度為負,產糧大縣往往是財政窮縣。
想要防止耕地“非糧化”,就要繼續增強糧食生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產糧大省和產糧大縣的財政、金融、保險等政策資源支持力度,健全種糧農民補貼,增強基層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的內生動力。同時,要探索形成與糧食生產掛鉤的補貼機制,健全中央和糧食主銷區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提高糧食在確定財政轉移支付規模中的權重,激發地方政府和生產經營主體重農抓糧積極性。應清醒地看到,糧食安全是國家關心的事情,不是農民關心的事情,農民關心的是如何實現收益的最大化,一旦種糧不賺錢,農民就會選擇“非糧化”,提高種糧農民收入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引導與服務并舉,遏制“非耕化”
所謂“非耕化”,即農田“撂荒”,不再耕種。這種現象在一些山區、丘陵等地塊零碎的地方比較突出。
“非耕化”成因主要在于耕作不便、人力不足、效益不高等因素。建議對連續多年撂荒的耕地,鄉村干部要與承包戶溝通,講清土地資源有限,種好地是承包者的責任義務的道理,如不及時改正,應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表決通過后,收回并重新發包。在撂荒比較嚴重的地方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新型多元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并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生產和耕地保護中的作用,采取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稅收優惠等綜合措施,重點扶持供銷社、農技推廣站、合作社、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鼓勵其主動承擔“撂荒”地的生產服務。還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支持具有一定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可量化、易監管的耕地開發和耕地保護等公益性服務。同時,要加快小型智能農機具的研發推廣,緩解人力不足。山地丘陵撂荒嚴重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缺乏適宜小塊土地耕作的各類智能化農機具,國家應組織力量重點研發推廣。
理念與實操齊抓,遏制非“綠”化
所謂非“綠”化,即違背綠色化發展的理念,損害耕地質量的發展方式。解決非農化、非糧化、非耕化問題都是從“量”的方面考量,非“綠”化則是從耕地“質”的方面考量。
我們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將近世界20%的人口,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但這個奇跡的背后是對地力的過度消耗,如果想要延續這個奇跡,耕地的數量不能減少,質量更不能降低。近年來,在各方努力下,耕地質量有所恢復,但有待繼續恢復的空間仍然巨大。《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耕地分為十個等級,基礎地力較高(1-3等級)的占比只有31.24%,中低質量耕地高達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要堅決貫徹“綠色化”發展的新理念,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多措并舉,不斷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
應重視非“綠”化問題,把土地質量考核列入各級主官任期目標考核,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勞動比財產優先,遏制“非勞化”
如果說非農化、非糧化、非耕化、非“綠”化是從生產力方面解決藏糧于地問題,那么,遏制非勞化則是從生產關系方面解決藏糧于地問題。深化農地制度改革首先應保護生產者的生產權,對于不通過勞動創造財富的隨意圈占土地應予禁止,對于靠占有權長期出租土地的不勞而獲應通過適當方式逐步化解。一些發達國家在土地制度設計上,就充分體現了勞動權大于財產權,一個農場主的土地是自己的,但如果子孫想繼承財產持續經營農場,必須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否則必須另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具有職業資格的CEO從事農場經營。
土地是稀缺資源,且不可再生,在人多地少這一剛性資源約束不斷加劇的國情背景下,更需下大功夫遏制非勞化現象,做活勞動權優先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