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大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社會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對全球安全治理而言,主要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國競爭博弈態勢愈加激烈,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級。二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顯現。三是全球發展赤字加劇、全球安全治理失衡。國際社會迫切需要一個全新的建設性方案,解決世界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問題,破解全球安全難題,走出全球安全困境。
從總體國家安全觀到全球安全倡議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以五大要素和五對關系為核心要義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作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出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就是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注重維護本國安全利益的同時,注重維護共同安全,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亞信峰會上首倡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議。
2023年2月,中國政府正式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系統闡述了全球安全倡議的內涵及實踐主張。如果說新安全觀是冷戰結束后我國安全思想的理論初創,亞洲安全觀是我國安全理念在地區層面的權威體現,那么全球安全倡議正是我國立足世界舞臺提出的全球安全治理思想,是總體國家安全觀著眼統籌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共同維護國際安全的重大理論創新。這一倡議主要從“安全為了誰”與“如何實現安全”兩個層面將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內核與精神價值推向世界。
安全為了誰
從“安全為了誰”的視角來看,長久以來,西方政治安全理念出于自利動機,忽視與其他國家的共同安全,追求狹隘的本國安全。在此基礎上,西方國家通過結盟、制衡、遏制、對抗、戰爭等手段追求國際權力的最大化,以增強本國安全感。甚至有部分國家為了實現所謂的絕對安全而濫用自衛權,采取先發制人的預防性軍事戰略。上述行為妄圖將一國單方面的自我意志凌駕于國際準則與國際組織的決議之上,為國際社會開創了危險先例。此外,近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還走上了無節制擴張安全議題的“泛安全化”道路。諸如經濟發展、氣候變化、科技創新等本應合作的時代議題均被塑造成敵我矛盾尖銳的安全問題,這極易引發國家間的安全恐慌和安全誤判,加劇了全球治理的失序。
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安全問題超越國界限制,呈現出國際國內聯動的特點,風險外溢和風險傳導并存疊加。任何一個國家的安全短板都會導致外部風險大量涌入,形成安全風險洼地;任何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又會外溢成為區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問題。面對跨國性的安全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僅憑維護自身安全而獨善其身,以強權政治為核心的霸權安全和以追求權力平衡為核心的均勢安全只會使相關國家的不安全感激增,并采取措施加強自身安全,最終陷入越來越不安全的安全困境之中。事實上,安全本質上屬于一種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全球公共產品,而非通過“你輸我贏”的競爭、對抗和沖突才能獲得的“稀缺資源”。全球安全倡議從捍衛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安全的角度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這種共同體安全觀認為各國安全是緊密聯系的,不存在建立在別國不安全基礎之上的絕對安全和獨享安全,反對犧牲別國的安全來追求或擴大自身的安全。據此,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呼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既有維護本國安全的天然需求,也有維護國際和地區共同安全的責任道義。只有以相對安全理念取代絕對安全理念,以共同安全理念取代獨享安全理念,引導世界各國團結一致共同應對全球性安全挑戰,才能實現世界各國的長治久安,才能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格局。
如何實現安全
從“如何實現安全”的視角來看,綜合、合作、可持續是應對全球安全危機的三大方式。
在綜合安全領域,全球化時代的安全問題具有更強的聯動性,任何一個安全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著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根源。如果僅將某個安全問題孤立看待,就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境地。傳統安全理念僅關注軍事、政治等傳統安全領域,缺乏對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環境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重視。綜合安全要求各國通盤考慮安全問題的歷史經緯和現實狀況,堅持系統思維科學統籌全球安全框架,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既著力解決當前突出的安全問題,又科學應對各類潛在安全威脅,爭取以創新的非傳統安全治理帶動傳統安全領域合作,以良好的傳統安全治理為非傳統安全治理提供穩定的國際環境。
在合作安全領域,當今世界,以單邊主義、零和對抗為特征的安全沖突正在侵蝕全球合作安全的理念根基。然而,在國際安全形勢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合作才是有效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安全挑戰的唯一選擇。合作安全強調了安全的共同性與合作性,即一國安全建立在各國普遍安全的基礎上,所有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都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通過坦誠對話和共同磋商的方式增進戰略互信、減少戰略疑慮,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同時,合作安全所要打造的全球安全共同體是以多邊主義為特征的開放包容的“朋友圈”。為此,該倡議提出要發揮聯合國在維護全球安全方面的核心作用,強調大國應在聯合國安全框架下履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職責使命,鼓勵廣大發展中國家勇于參與維護聯合國權威、踐行多邊主義的外交斗爭。
在可持續安全領域,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即安全和發展互為前提,安全保障發展,發展促進安全,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融為一體。全球安全倡議主張尋求可持續安全,首先是要通過發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的土壤,以可持續發展推動實現可持續安全。其次是要確立國家發展的戰略全局視野,秉持“發展是最大安全”的堅定信念,以發展為安全的最終目的,并非為安全而安全,而是為發展而安全,從而跳出安全困境和發展陷阱,形成發展和安全之間的良性循環。
全球安全倡議的價值意蘊
全球安全倡議既是習近平主席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系列重要論述在國際安全領域的自然延伸和外部呈現,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實現國際共同安全目標上的生動實踐。該倡議的提出具有巨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從理論層面來看,首先,全球安全倡議是對以安全困境理論、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金德爾伯格陷阱理論等為代表的傳統西方安全理念的批判與超越。通過對西方狹隘安全觀的糾偏,全球安全倡議為推動世界走出西方話語壟斷提供了全新路徑。其次,中國古代圣賢先哲一致倡導和推崇和合主義、天下無外的“天下觀”,強調合作為先、以和為貴的處事原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論斷,提出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堅持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習近平主席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靈感,繼承和發揚新中國外交優良傳統,創造性地提出全球安全倡議這一科學完整的安全構想。該倡議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安全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提升國際安全話語權的積極嘗試。
從實踐層面來看,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議由不同的具體安全倡議構成。針對不同地區問題提出的安全倡議共同詮釋了立體多面、系統高效的全球安全倡議。這一倡議致力于解決地區熱點沖突,是解決世界和平赤字問題的中國智慧,也是應對國際安全挑戰的中國方案。另一方面,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擔當。當今世界處在一個秩序動蕩、深度轉型的時代,中國適時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系統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時代課題。這一倡議不僅有利于塑造和平穩定的外部安全環境,使我國能以更加主動、自信的姿態維護國家安全,而且有力地批駁了“中國威脅論”,充分彰顯了中國主動完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的大國力量與大國擔當。作為中國全球安全治理觀的拓展延伸,全球安全倡議必將為構建持久和平、普遍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