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杜國功(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著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是建設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根本所在,又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更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的重點所在。
深刻理解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
從時代方位來看。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綜合國力提高,最終取決于科技創新。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成為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系國家安全、國家強盛和根本利益,是“國之大者”“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重中之重。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牢牢抓住時代賦予的契機,為提升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提供強大的國企支撐。
從地位作用來看。國有企業要做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排頭兵,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國有企業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要走在前做表率,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
從方向目標來看。從2013年提出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到2016年提出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從2019年提出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到黨的二十大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再到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謀劃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方案,表述調整深化表明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發展的主題主線更加明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緊迫性和重要性。
從內涵特點來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二十大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納入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從科技自立自強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認識與把握“時與勢”作出的戰略抉擇。科技自立自強的“高水平”應當體現在三個方面:突出戰略性、長遠性,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具有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定力與毅力;突出原始性、基礎性,即應當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前沿科技研發、原始創新等方面保持領先,不斷積累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與勢能;突出競爭性、安全性,即應當在全球范圍形成科學技術話語權和規則標準主導權,始終保持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韌性穩定與安全。
牢牢把握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條件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我們黨歷來重視科技事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從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到一系列重要論述、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牽引推動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歷史性成就。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保證,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黨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到科技規劃、科研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各方面各環節各流程。
二是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支持研制周期長、研發風險大、技術難度高、發展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保證,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將創新資源、創新要素、創新條件高效集聚到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持續發力。
三是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勢,要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不動搖。支持鼓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對標世界一流水平,根據國家發展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保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必須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必須千方百計廣聚天下英才,想方設法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建設科技人才高地,夯實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要注重加強人才梯隊建設,科學統籌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新興產業和前沿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動態優化人才年齡結構、層次結構、專業結構;針對技術路線決定權、科研經費使用權、落實容錯糾錯機制等方面,形成務實管用高效的制度辦法。
四是堅持傳承國企先進精神。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征程中,要發揚斗爭精神、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寶貴精神。要自覺踐行、大力傳承和創新豐富新時代國企先進精神,傳承創新基因,汲取創新力量。
著力聚焦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點內容
一是聚焦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從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來看,中國企業有145家上榜,美國企業有124家上榜,雖然中國企業上榜數量超過美國,但平均銷售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卻遠低于美國的平均水平。從2023年《世界最具價值品牌500強》來看,中國企業上榜70個品牌,美國企業186個品牌上榜。2022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顯示,中國企業在全球總投資中的份額為17.9%,比歐盟企業17.6%的份額略高,但與美國企業40.2%的份額相比仍有較大距離。國有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必須發揮引領支撐作用,緊緊圍繞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在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上展現更大作為。特別要清醒地看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對前瞻性、戰略性和基礎性研究做出長遠性規劃,對技術創新、研發投入、人才隊伍做好制度性安排。要重視關注探索創新失敗中的技術積累、數據積累、經驗沉淀、人才鍛煉,努力在關鍵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產品,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高端品牌。
二是聚焦加強基礎研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活水。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為1951億元,比上年增長7.4%,占研發經費比重為6.32%,比上年下降0.18個百分點,補足基礎研究短板任重而道遠。國有企業應主動適應、積極融入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科學研究范式深刻變革趨勢,在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提煉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研究推動企業科技發展戰略與國家創新體系深度對接,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緊密協同,細化完善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行動舉措,科學精準管控技術難點、攻關重點、時間節點,“從0到1”扎實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三是聚焦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國有企業要立足主責主業久久為功,大力解決企業內部科技資源分散、專業領域交叉重疊和技術重復低效開發等問題,統籌用好委托開發、外部并購和聯合開發等外部科技資源,促進科技人才、研發試驗手段、科技成果等科技資源共享,建立優勢互補、分工明確、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開放式合作機制,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創新生態。錨定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圍繞解決制約創新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重大創新平臺、創新聯合體建設,強化鏈式思維、鏈長建設、鏈式協作,著力打造一批行業產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科技領軍企業。切實解決預研、研發、生產、試驗等創新鏈條中的斷點、堵點和梗阻,深化數字化系統工程體系建設,強化總系統與分系統相協同、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上中下游緊密貫通,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
四是聚焦營造良好環境,加強科技政策供給。圍繞“由誰來創新”“動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維度,加大對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努力突破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筑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基礎與條件,助力提升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完善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業績考核指標體系,統一規范科技投入口徑范圍,強化科技投入和產出分類考核。形成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和辦法,深入組織開展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評價,設立專項資金獎勵科技創新。建立骨干科技人員中長期激勵機制,落實管理、技術、資本等重要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對科研型企業在工資總額方面實施分類調控。利用風險投資基金、企業債券、民間資本、保險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等方式,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科技政策供給不能僅做“加法”,還要善于做“減法”,要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選擇權和決定權,大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