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許召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陳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研究組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進展緩慢,全球發展事業面臨巨大挑戰。為推動全球發展重回正軌、凝心聚力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中國在2021年9月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兩年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積極響應。
作為全球發展倡議的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工業化在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具有系統重要性,日益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核心關切。了解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進展、分析其發展的阻礙因素、提出有效的應對之策,對于加快推進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促進全球實現共同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發展不充分不均衡
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制造業比重為衡量標準,全球110個發展中國家在1990年至2021年期間的工業化進展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工業化水平穩步提升但近年有所放緩。各國按照工業化水平一般可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五個階段。1990年至2021年間,有62個發展中國家實現了工業化階段提升,其中有37個國家提升了1個階段(比如從前工業化提升到工業化初期,或從工業化初期提升到工業化中期),有22個國家提升了2個階段,有3個國家提升了3個階段。其中,2000年至2010年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階段提升最快的時期,此后提升速度顯著偏慢。
二是工業化發展水平不均衡。2021年,31個國家處于前工業化階段,25個處于工業化初期,26個處于工業化中期,21個處于工業化后期,只有7個已經完成工業化進入了后工業化階段。此外,自1990年至2021年,110個發展中國家中,有44個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階段仍然原地踏步。
三是不少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發展嚴重滯后。2021年,44個未實現工業化階段提升的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比重偏低,均值僅為10.7%。2019年,有可得數據的30個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均值為3.2%,顯著低于全球15.1%的平均水平,反映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偏弱。
四是難以享受全球技術進步紅利。工業化水平低使發展中國家難以通過工業生產學習、消化和吸收全球知識,難以享受全球技術進步的溢出效應,從而拉大了與全球先進國家間的技術水平差距,并進一步削弱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能力。
多重因素阻礙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
部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難以順利發展,既有中長期結構性原因,也受短期因素影響。
一是關鍵要素資源短缺。許多發展中國家缺乏可靠和可負擔的道路、通訊、衛生、電力和水等基礎設施供應,即使一些地方能夠提供部分基礎設施,通常也不穩定且不可負擔。不少發展中國家難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不能為企業提供足夠的長期融資和信貸。盡管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儲備豐富,但身體素質和受教育水平不高,難以滿足新時期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二是綜合營商環境欠佳。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綜合營商環境欠佳,企業經營活動耗時較長、成本較高,不利于產業的發展壯大。根據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數據,2020年,亞洲、拉美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的綜合平均排名分別為第95位、第114位和第137位,與發達國家平均排名的第39位存在明顯差距。
三是國際社會支持力度不足。工業發展始終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發展中國家要啟動工業化、順利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需要充足的外部支持。然而,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中經常遭遇不公待遇,全球治理機制對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支持范圍、援助力度和執行落實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四是新動蕩變革帶來新挑戰。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緊張沖擊傳統的全球產業布局,發展中國家產業發展的局面更為激烈復雜。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和債務困難使得生產投資持續疲軟,工業品市場有效需求不足。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倒逼綠色轉型提速,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限制增多。數字鴻溝使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比較優勢弱化,不利于工業化進展。
攜手促進發展中國家工業增長
推動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既要依靠發展中國家的自身努力,也要加強國際社會的團結合作。
一是要因地制宜推動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發展中國家要更加重視工業發展在經濟中的引領作用,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工業發展戰略。根據資源稟賦結構和市場經濟規律,客觀評估、精心選擇并重點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集中有限資源發展經濟特區和產業園區,適度超前建設傳統和數字基礎設施,按產業集聚發展思路重點發展支柱產業,并提供稅收、經營、金融和貿易等政策便利。重視積極把握新工業革命機遇,促進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推廣應用,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新能源等新興產業。
二是要促進形成更加合理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發展中國家可以加強區域性市場一體化建設,有效拓展本國企業的市場空間,發揮工業生產的規模經濟性。充分利用可持續發展議程、“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等發展契機,構建完善雙邊和多邊的工業化產業化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工業生產能力和制造業水平。積極開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合作,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保障全球產業體系的穩定、高效和綠色發展。
三是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貿易支持。要更好發揮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和新開發銀行等多邊平臺的作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融資支持。支持世界貿易組織改革和貿易規則談判朝著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維護發展中國家使用產業政策的空間。積極穩妥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充分照顧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特殊關切,為其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援和能力支持。
四是要增進各國發展知識交流互鑒。要充分發揮國際發展機構、多邊機制、智庫、企業、高校等作用,促進南北之間和南南之間在工業化領域的知識合作。鼓勵各國政府和產業實踐工作者增進發展理念和最佳實踐的交流借鑒,幫助發展中國家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和方案。多方合作開展企業家精神和職業教育等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提升發展中國家企業和勞動力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