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治理、中國式現代化、專精特新企業、“數實融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小牧、王海文:從創新文化治理的維度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小牧、王海文指出,數字時代背景下,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需要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面對外部環境快速變化、內部結構需要調整、機制模式亟待創新的形勢,從創新文化治理的維度推動任務的落實落地,成為重要的路徑選擇。一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新時代文化治理觀念深入人心,大力支持包括各類文化企業、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等在內的更多利益主體以及大量的文化從業者和創業者參與文化治理,促進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拉動雙向發力,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供強勁發展動力。二是以高質量發展為指向,大力加強數字時代文化治理在體制、規則和標準等方面的建設和創新,既推動文化體制改革深化與文化治理創新的深度結合,又順應數字時代的規則之變,適應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的要求,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和保障。三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重要著力點,促進數字時代文化治理在統一開放有序文化市場建設中的作用,促進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和行業部門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動開放經濟體制下城鄉以及不同地區統一有序文化市場的形成,強化對虛擬文化市場、平臺經濟市場等新興市場的分類監管和治理,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四是以數字技術的應用為重要突破口,推動數字文化治理的創新發展,強化數字技術應用催生的文化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治理,加強針對數據安全、信息保護等方面的立法,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明:把握“四個新”工作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表示,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對江蘇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并提出“四個新”的要求。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領會這“四個新”的理論意義和實踐要求,全面把握著力點,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其一,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新征程上,必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區域創新高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營造良好企業創新生態。其二,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必須在強鏈上下功夫,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在補鏈上做文章,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在延鏈上出實招,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和產業升級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領域構建新的增長引擎。其三,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要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其四,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要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和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和鄉村治理協同推進機制。
摘編自《人民日報》
【盛朝迅:發揮專精特新企業補鏈強鏈穩鏈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盛朝迅指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專精特新企業成為各國產業政策支持的重點,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一是補鏈建鏈的關鍵主體。專精特新企業大多處于產業基礎領域,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有助于提升產業基礎能力,銜接生產鏈斷點、增強產業鏈韌性、提高經濟抗風險能力。需要繼續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突破一批關鍵急需基礎產品。二是強鏈優鏈的重要力量。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企業,使其掌握“一招鮮”的獨門絕技,發揮數字經濟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中的賦能作用,有助于提升整體產業鏈的競爭水平以及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鏈和優勢產業延鏈。需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探索多元且精準有效的金融支持方式,在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高技術領域培育出一批高成長性、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三是穩鏈固鏈的重要載體。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本土化、分散化、多元化趨勢明顯,而處于產業鏈關鍵環節、掌握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能夠自主生產關鍵核心零部件、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專精特新企業和擁有渠道控制能力與訂單權的品牌規則控制商及產業生態主導企業的話語權上升。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基礎裝備、關鍵零部件、工業軟件、基礎材料等關鍵環節升級發展,有助于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中的話語權。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曉冬:系統性化解企業用數難,激發“數實融合”創新發展】
王曉冬認為,當前,我國“數實融合”取得積極進展,但是由于高質量數據供給不足,實體經濟企業面臨著用數難的問題,加強高質量的數據供給成為加快“數實融合”的重要舉措。大力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必須系統性化解企業用數難的現實困境,讓實體經濟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取數字化轉型中急需的數據要素,多措并舉激發“數實融合”創新發展。在發展多元流通方式層面,壯大數據服務業態,鼓勵數據集成、數據經紀、合規認證、安全審計、數據公證、資產評估、爭議仲裁等數據服務業態創新;引導上下游企業通過“以數換數”新模式,實現產業數據的互通;以投資控股、多元經營、生態構建等方式,開展基于數據流的企業組織邊界重塑和業務模式創新。在發揮平臺引領作用層面,探索研究將涉及產業公共利益的數據界定為產業公共數據,著力保障產業上下游中小企業對產業公共數據的使用權;引導平臺型公司構建產業公共數據空間,建立產業數據可控交換模式,滿足產業上下游企業用數需求,實現產業公共數據價值最大化。在擴大公共數據開放層面,加快數據立法,形成統一、權威的公共數據權屬界定,突出公共數據的公益屬性;引導各地方構建公平普惠、開放合作的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生態,允許各類企業以公平競爭機制參與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加快推動商事、衛生、交通、氣象、物流、用水、用電等高價值公共數據向社會提供基礎數據服務。在加快產業互聯網建設層面,在工業、農業、服務業領域形成一批產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工程,以全產業鏈場景創新深化“數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行業轉型經驗、數據治理能力和技術創新實力的創新性服務機構,加快數據、技術與行業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加強產業互聯網標準研制,以統一的標準推動產業互聯網由企業內部應用向產業生態開放互聯轉變。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