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理論創新、慈善事業、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強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時杰:“一帶一路”產能合作促進全球合作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科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時杰認為,近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加快創新要素對接共享,穩妥開展健康、綠色、數字等新領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長點,持續推動“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高質量發展?!耙粠б宦贰碑a能合作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一合作模式將在全球合作和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首先,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轉讓和產業升級,產能合作將為共建國家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步伐,將繼續推動共建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其次,“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將進一步強化地區和國際合作,有助于構建更加緊密的伙伴關系,為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作出積極貢獻。最后,“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將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持續推動環保和綠色技術的應用,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注入更多中國智慧,共同構建更加繁榮、包容和可持續的世界。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正興: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理論創新的智慧和力量】
李正興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歷史和實踐都啟示我們,要在理論上不斷有所創新和創造,必須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注重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人民群眾的創造中汲取理論創新智慧,必須始終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一方面,堅持從群眾中來,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注重從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中總結新鮮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提煉出新的理論成果;另一方面,堅持到群眾中去,堅持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同步推進,著力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億萬人民心中,轉化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值得關注的是,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廣大黨員干部要帶頭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自覺拜人民為師,虛心向群眾學習,在回應群眾關切中找準問題,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獲得正確認識,在匯集人民智慧中提煉新鮮理論,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摘編自《人民日報》
【鄭功成:以創新精神開創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認為,由于中華傳統慈善與歐美式現代慈善在實踐中彼此割裂,就形成了慈善事業滯后發展的局面。導致這種局面的深層原因即是尚未形成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理論共識,進而影響到中國特色慈善運行機制與實踐模式的成熟,以及慈善政策體系的完善。因此,必須以創新精神來開創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的新境界。一方面,必須牢固樹立“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新理念。我們需要認真總結我國慈善事業實踐經驗,提煉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基本規律與共同特征,找準慈善事業在中國式現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進程中的定位。另一方面,通過重構政社關系,創新慈善事業發展模式。政府在適度監管、有效監管的同時,應當加大對慈善事業的政策與財稅支持力度,強化服務意識;慈善組織及相關主體應當樹立全局觀、大局觀,具備自我發展、自主運行的能力,并在奔向共同富裕目標的過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同時,通過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結合,實現慈善運行機制創新。應當秉持開放性而不是排他性原則,既鼓勵和支持組織化、專業化、為非特定受益人服務的慈善組織發展,也要鼓勵和支持非組織化、非專業化、為特定受益人服務的慈善活動發展。此外,通過技術創新,助力慈善事業新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搭建更加便捷、更具吸引力的慈善新場景,推動慈善項目設計創新,提升慈善服務的精準度,增強慈善組織與捐贈人及社會公眾之間的信任,降低慈善運行成本、提升慈善運行效率。
摘編自光明網
【陳懷平:科學把握“四個堅持”,扎實做好民生實事】
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陳懷平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深入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強調“四個堅持”,扎實做好民生實事。一是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民生保障工作為了人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彰顯了民生保障工作的目標歸宿;民生保障工作依靠人民,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號召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制度建設、資金支持、服務供給中,體現了民生保障工作的力量之源;民生保障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因民族、年齡、性別等受到歧視,是民生保障工作的本質要求。二是堅持民生改善的長期性實踐。民生改善的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的需要,而人民需要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因而必然要求持續改善民生。伴隨著人民需要的變化,民生建設也應進行相應改變,人民需要不斷增長的現實決定了民生建設的長期性。三是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適度性相結合。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礎?;诒U虾透纳泼裆屈h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扎實開展民生工作,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客觀條件的限制,決不能主觀上好高騖遠,違背發展規律,簡單地向發達國家看齊,而應立足國情、循序漸進,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四是堅持公平性原則。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生改善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見,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努力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而又保持長期穩定。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佳、王金哲:建設教育強國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成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佳、王金哲表示,面向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布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一方面,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現實需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求加快建設更高質量的教育基礎設施,尤其是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等,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供有效支撐。同時,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治理水平,進一步完善教育結構體系,強化各階段各類型教育橫向融通、縱向銜接。另一方面,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有力舉措。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依托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教育公平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系統推進教育體系結構性變革,構建全面監測、動態追蹤、持續幫扶等機制。同時,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例如,通過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舉辦傳統曲藝欣賞等一系列教育活動,挖掘社會傳統文化資源,利用博物館、圖書館和城市書房等,加快文化普及,提升文化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此外,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在教育全過程貫通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各個方面,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教育的整體變革;要完善師資生態文明教育培訓體系,為廣大教師提供生態文明教育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服務。另外,建設教育強國是服務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關鍵驅動。要深入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通過多邊平臺支持其他國家,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分享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教育的方案和智慧;要深化多邊機構的合作,加強中國教育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擴大中國教育的“朋友圈”。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ü饷骶W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