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經濟、民族共同體、“一帶一路”、大思政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曲永義: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曲永義表示,要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不斷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通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首先要牢牢把握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方向。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加強原始創新,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基礎產品和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關鍵環節存在“卡脖子”風險等問題。瞄準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積極主動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其次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一方面,要聚焦重點領域,加快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增強數字產品和系統架構設計能力。另一方面,要在數字經濟開辟的新賽道形成全球領先優勢。最后要培育繁榮有序的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生態。不僅要通過數字技術開源生態建設和提升參與者的多樣性、降低軟硬件的適配成本、促進軟硬件接口統一等方式,加快培育領先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還要不斷完善數字經濟產業生態。著力打造產業創新聯合體,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安:多措并舉,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專任研究員李安認為,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有利于推動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抓實抓細的一項重要舉措。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要用鮮活故事滋潤人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善于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故事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傳遞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要聯通歷史與現實,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生動呈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要由各族人民共同講述。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要解決好由誰來講的問題。講述者熟悉受眾心理,就容易找到與受眾的情感共鳴點,讓故事打動人心、深入人心。可以在電影、電視創作中鼓勵和扶持少數民族文藝人才以主創身份參與創作,形成各民族共同參與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機制,努力以更加契合各民族受眾習慣的形式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要以媒體融合發展提升效果。要繼續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牢牢把握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輿論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摘編自《人民日報》
【胡賽、孫菊紅:以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助推全球可持續發展】
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胡賽、孫菊紅表示,持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必須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速綠色科技創新,完善綠色制度體系,加大力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更具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為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智慧力量。一是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一方面,加快構建綠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推進國家之間在互學互鑒中共促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踐行更加包容多元的國際合作戰略。充分借助“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搭建更加多元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二是要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增強共建國家綠色低碳創新水平,充分發揮綠色技術溢出效應,大力拓展綠色低碳產業鏈,積極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環境治理效率,帶動各國以綠色低碳產業為支撐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要加強綠色金融合作。搭建綠色“一帶一路”金融服務平臺,為相關投資合作提供專業服務。組織推動共建國家的生態資源服務和交易,支持共建國家建立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綠色金融標準。四是要完善綠色發展制度。建立健全綠色發展制度體系,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為落腳點,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生態風險預警研究,以自然保護區的形式保育“一帶一路”重要生態空間,構建絲路可持續發展生態安全屏障。
摘編自《光明日報》
【韓喜平: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高質量發展,建好“大思政課”】
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韓喜平認為,建好“大思政課”,必須堅守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以“三個突出”為抓手,著力方向引領、建強隊伍、提升質量,建好“大平臺”,育好“大師資”,講好“大課堂”,不斷提升思政課建設水平。要突出方向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思政課教師必須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指示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深刻領會內涵。用學術講政治、用故事講道理,推動理論研究成果及時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挖掘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精神,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構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突出引育結合,建強教師關鍵隊伍。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建設,要以高水平科研平臺為支撐,推出名師打造計劃,確立標桿,形成引領,吸引集聚一批學術領軍人才和教學科研團隊,讓水平最高的教師來講思政課;要突出守正創新,提升課程教學質量。高校要堅持把思政課作為重點課程、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重點學科、把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重點學院,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發力的“大思政”格局。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