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文化思想、文藝創作、基層社會治理、中國式現代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黃少成、趙姍姍:正確認識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黃少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趙姍姍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和發展經驗的最新理論成果,既有文化認識觀點上的創新和發展,又有文化實踐工作布局上的方法要求,具有鮮明特色。一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明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和行動指南。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需求。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多樣性格局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文明沖突論”“文明隔閡論”等錯誤思潮進行精準回擊,解答了“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重大時代課題。二是歷史與現實相貫通。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繼承了歷史傳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從歷史傳統中挖掘資源、汲取智慧,不僅實現了歷史傳統中文化智慧與當代文化實踐發展要求的融通融合,還將其中的思想創造、理論創新運用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文化建設中,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解答了現實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闡釋了新時代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遵循,明確了“七個著力”的工作要求和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戰略部署。三是認識論與方法論相結合。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從認識論高度整體關照新時代文化建設實際,回應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認識論觀點,也內在地包含了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法論要求,為分析和解決新時代文化建設問題提供了思想路線和方法指引。
摘編自光明網
【董耀鵬:不斷提高文藝創作質量,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董耀鵬指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不斷提高文藝創作質量,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一方面,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方面,把握中國精神這一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藝術地展現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滋養人民內心世界,充盈人民精神生活。另一方面,用高質量的創作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同時,在文明交流互鑒中促進民心相通,秉持開放包容理念,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文藝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成文:多點發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東莞理工學院東莞市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陳成文指出,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提升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因此,要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就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基層社會治理難題,補齊基層社會治理“短板”,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引領力。中國共產黨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最高領導核心,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方向,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引領力。二是樹牢共同體意識,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協同力。要充分發揮基層社會治理的“同心圓”作用,樹立“共同體”意識,明確制定不同行動主體的治理責任清單,明晰不同行動主體的治理責任邊界。三是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融合發展力。自治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社會基礎,應著力增強城鄉社區居民的主體意識,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法治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保障,應著力增強城鄉社區居民的法治意識與法治能力,樹立法治權威,推廣法治理念;德治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倫理根基,應著力增強城鄉社區居民的道德意識與自律能力,培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四是倡導真抓實干之風,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行動執行力。倡導以“實”求“效”、以“實”檢“效”、以“實”促“效”之風,靶向發力,精準施策,聚焦城鄉社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行動執行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趙付科:科學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付科表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豐富,其核心要義可從實踐基礎、領導力量、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方面進行理解。就實踐基礎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就領導力量而言,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么現代化。就中國特色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就本質要求而言,以“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起首,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定向,貫通“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落腳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就重大原則而言,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這五條重大原則好比“定海神針”,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道路、價值立場和動力活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