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阮海云(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傳統表演藝術研究所副所長)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將其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形式多樣,代表性項目名錄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等。眾多“非遺”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見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歷程,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在今天仍然能夠為社會的特色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和諧幸福提供豐富的養料,是可再利用的寶貴資源。
深挖“非遺”內涵特質,弘揚“非遺”當代價值,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高校美育教學的重要職責。高校美育教學應遵循“立德樹人”育人宗旨,堅持“新文科”育人導向,貫徹落實“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非遺”中可利用資源的價值功能,在教學理念與方法上進行創新,促進高校美育教學育人成效高質量提升。
美育與德育相融合,利用“非遺”培育學生的優秀精神品德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強調,推進教育現代化應更加注重以德為先。這一指示精神要求高校美育教學工作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優秀品德的塑造和向上向善精神的培養,將美育與德育相融合,以美輔德,以德促美。我國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鮮明的道德價值判斷和精神面貌指向。
例如民間文學中的李時珍傳說,其中不僅有與中醫、中藥相關的理論知識,更突出反映了李時珍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剛直不阿的處世態度以及堅忍不拔的獻身精神;再如涼州賢孝、河州賢孝等曲藝類非遺項目,其表演多是贊美忠臣良將、英雄賢士、妻賢子孝等指向勸善懲惡、喻時勸世、為賢盡孝的教化內容;又如勞動號子這類民間音樂,在一領眾和的呼喊和歌唱中,體現出勞動者不畏艱苦的優良品質、勇于拼搏的堅韌意志和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諸如此類審美旨趣的非遺還有很多,這些正能量的弘揚,很好地體現了個體的道德修養和公德大義的崇景。民間規范成俗的道德觀、倫理觀是社會秩序得以維護的自律精神,很好地指引了人們的社會行為。其中所蘊含的道德價值與精神價值無論對于個人、群體、國家還是社會,在當下仍然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再如傳說類非遺,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口口相傳保留下來,流傳以后,又經過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經過各自的體悟、回味、咀嚼,故事不斷“層累”、疊加,使得傳說更加適應時代的審美、道德要求。傳說的藝術價值,不僅因為它的故事情節感人,故事講述合情入理,而是文字的藝術、口述的魅力,巧妙地運用比喻、象征、夸張、對比等修辭手法,使得意境、情趣魅力不衰,不斷地與時俱進。
因此,創新高校美育教學理念,將這些可利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校美育教學,充分發揮其中積極有益的道德與精神價值功能,既保護傳承了非遺項目本身,又是對“立德樹人”根本育人宗旨的有力實踐。
美育與智育相融合,利用“非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朱光潛在《談美感教育》中說:“智育叫人研究學問,求知識,尋真理。”在探索真知的過程中,創造力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展示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是一種鮮活的、動態發展的文化傳統——各種“非遺”技藝在表現形式、表現內容、創作方法、風格特點等許多方面都離不開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參與;學習“非遺”的過程就是實踐和體驗的過程,復原式學習既能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又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在對“非遺”進行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精髓與時代發展精神的深度融合,并與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探索更多美學表達的可能性;對“非遺”的深層理解和文化體驗還可以通過多學科視角,拓展到更多的學科形式去創設情感共鳴環境,指導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和感悟。比如:啟發學生用文字、語言、繪畫、表演、編創等不同的方式表達和分享自己對“非遺”的理解,在促進學生綜合性認知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創新意識。
文化是一條河流,需要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流淌不息。作為一種活在民間的“流動的敘事”,它已經上升到文化和藝術的高度,真實地再現民眾的生活情趣。當一個傳說、故事類非遺上升到藝術高度的時候,它不再是傳說、故事的本體,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活”的文化,一種萬古不息的文明傳承在延續。“非遺”在美育與智育的融合中能夠發揮寶貴的價值引領作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美育與體育相融合,利用“非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中提出,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改革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統籌整合資源,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學體育美育協同發展機制,決定在部分高校試點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美育與體育密切相關,二者相互融合,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大有裨益,將“非遺”中的傳統體育和游藝類項目融入高校美育教學,有利于在更高的價值層面實現這一教育目標。例如傳統體育中的武術、跳板、秋千、抖空竹等體育項目,不僅能夠強身健體,而且在動靜結合、疾徐有致、剛柔相濟、張弛有度的運動過程中還表現出形態美、動作美、聲響美、力量美等強烈的審美意識和鮮明的審美價值。
可以說,體育運動包含豐富多彩的美學趣味,是人們現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審美對象。因此,應當利用寶貴的“非遺”資源在美育中融入體育精神,在體育中彰顯美育思想,美育和體育互相融合、相輔相成,推動美育與體育的協調化共同發展,使學生在外修體魄、內修精神中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身心的滋養。
美育和勞育相融合,利用“非遺”強化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勞動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會活動的前提,是人類全部社會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促使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勞動的重要性,指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尊重勞動就是尊重人自身,只有通過勞動和實干才能創造幸福、實現人生價值。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許多贊美勞動,甚至本身就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藝術形式,最生動的例子就是勞動號子,各種勞動號子與歌唱者的勞作生活緊密相關,直接呈現勞動場面,音樂鏗鏘有力,內容具體而真實,傳達勞動的價值,彰顯勞動的意義,其文化內涵與內在精神既是對本民族文化根源的確認和尊重,也是當代社會實現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驅動力。因此,應當充分利用寶貴的“非遺”資源在高校美育教學中融入勞動觀念,通過對相關“非遺”內容的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彰顯“勞動創造美”這一必然規律,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項目來源:本文為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北京音樂類非遺在高校美育中的文化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2YTB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