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惠春琳
能源問題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與此同時,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統籌能源安全保障和低碳轉型的難度加大。
從內部看,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巨大且持續增長,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壓力顯著;傳統能源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清潔能源比重仍需提高,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突出;國內能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節能提效空間較大。從外部看,全球地緣政治沖突頻發,全球能源供應鏈快速重構,油氣資源供應不確定性增大;全球碳中和進程加速,圍繞新能源產業展開的大國博弈更加激烈,歐美國家在打壓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積極吸引海外清潔能源產業回流,力爭掌握產業鏈控制權;碳邊境調節機制等規則實施進入實質性階段,國際碳規則壁壘效應逐步顯現。另外,能源項目本身建設周期長,加之我國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一旦出現內外供給危機,將付出巨大成本。
面對我國能源發展的系列挑戰,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新能源是以新技術或新材料突破為基礎、以清潔低碳為主要特征的能源,其可再生性是破解發展制約、保證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關鍵。據此,為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應加大能源科技創新力度,推動能源領域革命性變革。
通過科技賦能,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能源產銷綠色低碳轉型。加大節能低碳和清潔生產技術裝備研發、應用,推進工藝流程更新升級,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印染等傳統產業降能耗、降排放。在保障能源穩定供應的前提下,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持續增加高質量有效供給。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實現能源生產消費過程智能化管理,提升主要資源利用效率。
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分類推進能源領域技術自主創新、重大裝備國產化,積極推進新型儲能、氫能等新興產業發展,感知并化解能源技術領域“卡脖子”風險,提升能源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夯實我國新能源技術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將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提升新能源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增強我國能源經濟自主性與抗風險性。進一步建設好新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推進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強化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為新能源科研、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提供有力支撐。
深化能源科技創新國際合作,保障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務實推進大國能源合作與技術創新對話,加強“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國際能源變革論壇等雙多邊合作交流平臺建設,參與新能源相關國際標準制定、修訂,提升我國在國際能源舞臺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編制全球清潔能源合作指南,推動核電、特高壓輸電、水電、新能源等技術出口,探索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推動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加強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鞏固完善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和國際油氣合作區,同時以我國新能源產業“綠電多”的優勢打破“國際綠色壁壘”,增強能源供應鏈彈性與韌性,把握能源安全主動權。(惠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