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銘慎(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
作為我國首個聚焦準入、面向全國的中央文件,《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市場準入十條”)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前瞻性部署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體系,通過從行政審批向標準引領的轉變提高準入效率,形成標準引領規范準入、場景開放促進準入、協同監管保障準入的新格局,助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意義重大
從一般規律看,市場準入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關鍵條件。科技創新要成為現實生產力,需要跨越商業機會識別和相關概念適用的“模糊地帶”、從實驗室樣品到商業化小試的“魔鬼之河”、進入小批量生產或中試后的“死亡之谷”,以及商業化階段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之海”。僅從短期靜態看,市場準入只是科技成果成為現實生產力的必要條件。但從長期動態看,完善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將開啟新一輪創新競爭的閘門,為高質量科技成果涌現提供有力市場牽引。
從發展歷程看,市場準入環境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每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都會催生新業態新領域,其快速發展往往都得益于放寬市場準入。日本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積極吸引外資和技術進入消費電子、汽車、集成電路和半導體行業,配合有力的產業政策等實現追趕超越。英國放寬生物醫藥行業的準入門檻,通過簡化臨床試驗審批程序加速新藥研發,帶動基因細胞治療技術進步,實現企業創新力、產業競爭力、醫療服務水平的大幅提升。
從我國實際看,許多新業態新領域迫切需要通過優化市場準入釋放發展潛能。當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但產業主導權話語權較弱、“內卷式”競爭較多、市場空間尚未充分打開等問題日益凸顯。這與過去的市場準入對標準引領與規則主導的重視不夠、對前沿領域缺乏前瞻性布局密切相關。總而言之,管得住是底線,管得好是水平,需要在進一步優化市場準入中強化底線思維、優化協同監管。
二、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是本次完善市場準入的突出亮點
“市場準入十條”準確把握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新要求,創新性聚焦三個方面,前瞻性部署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體系。
一是注重“標準引領”和“分類推進”結合,推動新業態新領域產業發展的路徑創新。“市場準入十條”把“標準”挺在前面,首次提出用標準引領市場準入的原則和路徑,既要“立標準”,也要“用標準”。不僅符合國際標準化發展從先有產品、再有標準向先有標準、再有產品轉變的新趨勢,也為新業態新領域走高品質、高附加值、高利潤的高質量之路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是注重“用好平臺”和“優化環境”結合,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方式革新。一方面強調用好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和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健全平臺在暢通產業體系、創新資源、資本要素、應用場景、制度政策等方面的獨特功能,在有條件的地區縱深推進先進技術應用;另一方面,通過基建配套、技術推廣、場景示范、平臺建設、標準制定,打造更加適宜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準入環境。
三是注重“主體協同”和“開放合作”結合,推動我國前沿科學研究的模式更新。“市場準入十條”首次提出建立全球前沿科學研究協同模式,既包括重點企業、研究機構等創新單元與有關地方的有機協同,也包括參與國際市場準入規則和標準制定。這不僅有利于我國爭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還為我國依托大科學裝置、全球技術轉移網絡等開展國際科學研究合作創造了條件。
三、切實把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部署要求落到實處
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事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事關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切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一是強化重點突破,完善監管模式。循序漸進分領域制定優化市場準入環境實施方案,率先推進標準體系基礎扎實、前期示范效果較好、場景應用價值更大領域加快實施,提高協同監管的水平,加快建立與市場準入相適應的監管模式。
二是強化試點建設,加快升級迭代。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生產力布局,選擇重點地區開展放寬市場準入試點,分批制定和推出一批新的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推動試點相對成熟的已有特別措施增點擴面、體系迭代,打造全新升級版。
三是強化落實評估,及時調整優化。加強新業態新領域的市場準入效能評估和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注重發揮第三方機構作用。廣泛征求和聽取新業態新領域經營主體、行業協會、投資者等各方的意見建議,切實維護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