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成崗(清華大學教授、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院長)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開啟人類歷史新階段
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最大現實,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需要關注的重大議題。新工業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是新科技革命的龍頭,正在向各個領域深度滲透,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基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顛覆,以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開啟人類歷史新階段。
進入21世紀以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蓬勃發展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顯著標志,并將重塑人類生存和生活的現實空間。第四次工業革命自2013年提出以來,迅速從發展理念轉變為產業現實,并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第四次工業革命并不滿足于“智能工廠”,而已經向著第四次科技革命邁進,預計將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將和以往每次科技革命一樣,與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進行新一輪的相互建構,并在根本上變革現代人的核心觀念、認知方式、行動原則。
新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與產業革命,對全球價值鏈結構、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產生深刻影響,更是一場社會、文化、價值與思維等領域的全景式整體性變革,將提供社會轉型新動能,為社會發展帶來新機遇。順應形勢把握住人工智能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可以帶動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整體躍升,為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人工智能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
人類從農耕文明到今天智能時代,均以科技工具出現重大變革為時代標志。當前,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創新發展和社會應用突飛猛進,正在給現代化的內涵、體系、方式帶來創造性變革。科技進步提供了現代化的基本框架及結構,引領現代化新趨向。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焦點和經濟發展新引擎,也將為現代化建設帶來新機遇。
科技是現代化的基本構成,是現代化的關鍵動力,將深度推進和引領社會發展變革。近年來,我國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有力戰略支撐。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下一個產業新風口和產業轉型升級新機遇。科技變革了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是調整社會中各種關系的基礎與動力。每一次社會結構的變革,都起于科技發展的需求與結果,也都創造出下一次科技變革的社會基礎。科技革命提供了發展方向,未來人類社會是深度科技化的,而科技發展的方向標注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原有學科的創新以及新學科的建立,都提供了一窺未來社會形態的途徑。
人工智能發展中的潛在風險
人工智能為現代化建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要求我們對其風險及其挑戰有全面和系統認知。
人工智能發展中的倫理風險。人工智能在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的重大變革的同時,也給當代社會帶來了哲學和倫理挑戰。新興科技正在重塑人類的社會秩序和倫理規范。不道德地使用人工智能,是否會導致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功能,甚至取代人的主體地位?實際上,新興科技倫理規約所面臨的現代性困境其實在于責任問題,如何確定人工智能技術活動及其后果的責任主體,是人工智能發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新興科技的倫理規約挑戰中,技術設計的美好愿望與技術后果失控風險存在矛盾。技術與倫理的內在沖突呈顯于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只有處理好新興科技與人、社會及環境的關系,處理好高效率存在方式與真正的進步之間的關系問題,才能給人類和新興科技的和諧發展提供一個良性環境,真正實現“善治”與“善智”的互構。
人工智能的就業沖擊及社會風險。歷史上,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機器對勞動力的補充或取代。在新技術革命浪潮中,新興技術作為節約勞動力速度的工具超過了社會為勞動力開辟新用途的速度,人工智能正在挑戰社會就業結構。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人們抑或會進入一個技術性失業率不斷上升的時代。隨著人工智能發展,新型機器人正在成為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極具競爭力的“新型腦力勞動者”,這種“新勞動者”的職業優勢已經體現在諸多行業。隨著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第二產業中的“第三產業”將重構人群就業結構,對社會穩定性構成挑戰。
人工智能時代整體圖景缺失的挑戰。人工智能時代是通過程序呈現的世界圖像在時間序列上的布展;然而,技術的復雜性往往會掩蓋人類重要活動的復雜性。時代的困境在于人類無法將復雜的世界組成可以理解的整體,在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失去了對復雜技術系統的控制。人工智能時代正面臨整體圖景缺失的挑戰。在網絡時代,互聯網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提供有用網絡知識,但互聯網不能為我們提供對網絡知識的“理解力”。互聯網非但不能為我們提供理解能力,而且可能阻礙理解能力的發展。實際上,與其他技術類似,人工智能技術的復雜性存在掩蓋人類重要活動復雜性的風險,社會技術網絡并不能自我調整和校正,便捷化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對整體化的時代圖景形成挑戰,不能把人類發展放在不確定性根基之上。
構建“好的人工智能社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進入新時期,要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滿意度作為全面推進現代化各項工作的目標旨歸,推動人工智能融入社會轉型發展的前瞻性創新、過程性監測、后果性評估,切實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和諧更美好。
構建“好的人工智能社會”是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人工智能在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的作用日益增加,人工智能甚至在對人類的智慧能動者唯一地位提出挑戰。“讓生活更美好”的人類愿景正面臨如何構建“好的人工智能社會”的緊迫挑戰。人類無疑具有獨特性,無論是什么樣的機會和環境造就了今日的人類,這樣的機會并沒有出現在人類的近親所生活的環境中,技術產物的終極制造者還是人類,但人類要預防技術發展可能的風險。
總體而言,AI的最高原則是安全可控;AI的愿景是促進人類更加平等地獲得技術能力;AI的存在價值是讓人成長,而不是取代人和超越人;AI的終極目標應當是為人類帶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面對AI的崛起及其全面融入社會生活,我們需要清醒客觀的判斷和扎實冷靜的努力。人類不能讓舒適的假象迷惑主體性意識,人不能放棄自己而淪落成為技術決定論的服從者。成為決定論的服從者會導致被奴役,被技術所奴役;人在獲得“表面上的自由”的同時,不能放棄“真正的自由”。技術起源于機器,但是技術不等于機器;機器與人工智能僅僅代表技術的一部分,關注人本身始終應當成為科技發展的目標和動力!(光明網選送;作品選登時有刪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