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彬彬(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導師)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近年來,“文化+科技”不僅是新現象,而且造就了新業態,已經成為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明互鑒的重要載體和嶄新形式。
科技與文化的結合,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融合”,是科技與文化的深度互嵌和機理交融。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科技對文化的賦能、塑造和轉化,貫通了傳統現代,拉近了歷史當下,跨越了山海阻隔,讓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與大眾“零距離”“面對面”,形成了文化發展的新設施、新技術、新裝備、新場景、新業態,催生出新的文化發展動能、形成了新的文化業態。文化建設的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大大激發了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深入推進了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以中國式現代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了鮮活力量。
科技賦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科技改變并重塑了歷史文化的呈現方式,通過創新應用裸眼3D、VR、AR互動體驗等技術,讓歷史文物動態呈現,讓歷史遺跡重塑再現,讓歷史技藝復原重現,為人們提供了可知、可感、可觸摸、可品鑒的沉浸式體驗。比如,古跡發掘的智能系統為文物發掘、文物保護、信息采集、文物轉運提供技術保障;恒溫恒濕的“考古方艙”“智能展柜”等為文物發掘和展陳提供適宜環境;“智慧應縣木塔”實現了模擬登塔、藝術還原、古今融合等突破;“數字人”的開放與利用為傳統技藝“再現”和“活化”提供了重要支撐。各種“黑科技”讓歷史文物、歷史事件、歷史技藝“重獲新生”。數字化技術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也讓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更好地走進生活、走向世界。
科技賦能讓紅色記憶觸手可及。紅色是中國共產黨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這些紅色資源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熠熠生輝,不僅是一個個地理坐標,而且是一座座歷史坐標,承載著黨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歷史,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煥發出中華民族的勃勃生機。科技賦能可以讓紅色文化身臨其境,通過全息拍攝、數字化采集、三維模型建構等數字技術,可以進行復原再現、虛擬修復、分類存儲,為弘揚紅色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源。比如,“紅飄帶”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等展館陸續建立并開放,實現仿真場景、真人演出與虛擬交互、全息影像、三維聲場等科技手段的結合,在場景感知中領悟偉大的革命精神;中共一大紀念館運用科技化、數字化、互動性的方式和手段講述紅色故事、革命故事、建黨故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通過AI技術可以讓報章、雜志、圖畫、檔案、貨幣、郵票以及革命先輩的文稿等再現;等等。以數字技術為紅色資源賦能,讓紅色文化的“打開方式”更加多元,讓更多人得以了解和體驗到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創新性的傳承方式,必將推動紅色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科技賦能讓文化產業大放異彩。文化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科技賦能成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科技讓現代文化具體可感,開辟了現代文化發展的新賽道、探索了現代文化發展的新機制、開辟了現代文化發展的新境界。比如說近年來,科技讓科幻文化升級迭代,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旅游進行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激發出科幻產業的巨大市場潛力。以《流浪地球》為代表的科幻IP產業鏈業態不斷豐富拓展并深度轉化,形成了有聲書、數字虛擬人、主題公園、元宇宙等多種形態。“小而美”新型文化空間推動了文化發展成果的全民共享。與此同時,科技也讓文化傳播呈現新形態,一些文化產品采用聲紋克隆、智能翻譯、唇形同步等技術一鍵翻譯制作十余種外語視頻,極大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科技激活了文化新質生產力,為展現中國現代文化魅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提供了重要載體。
科技賦能文化的同時,也在賦能教育、賦能旅游、賦能產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力量。做好科技與文化的“融合題”,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革命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空間和內在潛力,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接續提供更具個性化、智能化的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消費的新需求、新潮流,深刻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歲序更替,華章日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新時代新征程上,要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的內在自覺,肩負文化使命、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特別是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需要把握時代前沿、占據科技高地、發揮歷史主動,不斷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新型文化業態、開創文明嶄新局面、展現獨特中國智慧。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社會調研項目“新時代青年學生政治理論學習現狀及機制優化調研”(2025QNZX017)、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貢獻研究”(2023YZD0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