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任鵬(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從“三性一力”的關系看,針對性始終是思政課教學最為關鍵的前提,無論是思想的深刻、理論的徹底,還是話語的親和,最終都指向學生本身,都要靠針對性的增強來感染學生、引領學生、贏得學生。當前,思政課建設已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更加要抓住針對性這一關鍵點,在適應學生、貼近實際中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切實提升思政課培根鑄魂的育人實效。
增強針對性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到“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再到“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針對性問題始終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著力點。所謂思政課針對性,是思政課教學“所教”和“所需”之間精準適配的直觀體現,強調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精準把握不同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動態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做到因生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課針對性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思政課的質量高低和改革成效好壞。
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是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的關鍵所在。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深講透需要針對性,講活更需要針對性。高校各門思政課所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不盡相同、各有側重,有的注重向學生講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創新理論之“理”,有的強調讓學生洞悉黨史、國史、國情之“史”,有的在于引導學生感悟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之“情”。如果忽視了各門課程的差異性,按照“千書一面、千人一面”的標準講成“一般齊”“同質化”,道理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就會大打折扣。只有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有的放矢開展精準化、精細化教學,才能切實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新鮮感和接受度,真正打通道理入心入行的“最后一公里”。
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是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的必然要求。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更加自信自強、富有思辨精神,但也不可避免會在理想和現實、主義和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如果不能精心引導和栽培,就會使學生產生懷疑甚至跑偏,進而陷入成長發展困境。學生的疑惑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而針對性就是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向學生釋疑解惑。通過對學生精準畫像、精準把脈,在滴灌式教育中直面學生追問、解答學生關切,能夠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辯證認識、理性分析“內卷”“躺平”“孔乙己長衫”等現實問題,讓思政課“所教的”、學生“所學的”成為青年成長成才道路上的指南針和助推器。
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是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的題中之義。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定位,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歸根結底就是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的根本問題,而增強針對性恰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關鍵力量與重要生力軍,能否培養好這些時代新人,事關黨和人民事業薪火相傳、全面發展。所以思政課一定要培基固本、激濁揚清,有針對性、系統性地講清“國之大者”、講透“世之大勢”、講明“行之大道”,教育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開路先鋒和事業闖將。
當前思政課建設亟待提升針對性。學生“學”的需求要把準。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把握學生所需所盼,才能答好思政育人“高分卷”。不同于一般課程,思政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學生專業背景、學習經歷、認知能力的差異,導致其對特定知識的關注度和掌握情況不盡相同,形成了多樣的知識圖譜。加之受到信息技術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雙重影響,青年學生視野日益開闊、思維方式更趨多樣的同時,個體意識也更加強烈,對于問題的理解也是角度各異、觀點百花齊放。在這種背景下,科學有效分析學情、精準把握學情,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不能洞悉學生思想動態,找準同學生的價值融通點和情感交接點,就很難把“理”說到點子上、說進心坎里,進而難以實現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教育目標。
教師“教”的能力要強化。講好思政課不容易,因為這個課要求高,對教師綜合素質要求更高。當今時代,國內外形勢、黨和國家工作任務發展變化較快,黨的創新理論持續深化,思政課隨之出現新的熱點、焦點、重點,在思政課上學生也常提出一些尖銳敏感的問題。把這些深層次理論和實踐問題講清楚、講透徹并不容易,往往需要教師具備更為深厚的“內功修養”與“看家本領”。同時,從現實看,不少教師仍是從“學校門”到“學校門”,雖受過系統學術訓練但缺少實踐鍛煉,雖熟悉學術前沿動態但對國情社情缺乏了解。這使得教師不能緊跟時代、有效融通社會現實、聯系學生實際,不能基于鮮活的素材提煉規律、升華經驗,進而難以點化學生從紛繁的現實社會生活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教法“新”的要求要跟上。學生在哪里,思政課重心就要放在哪里?;ヂ摼W突破了課堂、高校、求知的傳統邊界,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唯有將思政課傳統優勢同新技術高度融合,創新方式方法,才能吸引學生、貼近學生。長期以來,我們雖在探索AI實驗教學、VR沉浸課堂等教學模式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很多教師依然存在“技術眩暈”“本領恐慌”等問題,或只是將技術同教學簡單疊加而出現“兩張皮”現象,亟須在實際教學中做到真用數智技術,而非流于形式。與此同時,隨著當下學生廣泛使用的網絡話語等不斷流變,要跟上學生語言節奏,避免“語言代溝”阻礙價值傳遞,就更需要找準“網言網語”與教學內容的“熔點”,把教材語言轉化為便于學生接受的教學語言。
進一步提升思政課針對性的實踐進路。增強教師“精準滴灌”能力。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提升思政課針對性關鍵更在教師。一方面,加強學情把握能力。秉持“用戶思維”,開展面對面、零距離調研交流,及時獲得學生思想動態和理論關切的“第一手資料”,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現狀與認知特點,進行分眾式、菜單式、定制式課程教學,真正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另一方面,提高轉化升華能力。跳出“象牙塔”、走出“桃花源”,在與我國改革發展實踐同行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觀點、總結新規律,在同社會現實、生活實際的對接交匯中把學生的思想困惑點、精神迷茫點掰開、揉碎,做到點明要害、講透本質,讓思政課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
推進教學方法“因事為制”。科學的方式方法是思政課抵達學生內心的“橋”與“船”。一方面,要強化數字賦能,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打造“數字融課”,實現場景價值敘事、社會情感敘事、教師道理敘事緊密結合。另一方面,要推動話語“破圈”。善用“青言青語”循循善誘,以表述上的自然親和、分析上的精辟到位、點撥上的準確恰當,讓學術話語、政策話語、教材話語變成學生想聽愛聽的“家常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