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必須緊緊圍繞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聚焦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鄉村全面振興”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激發內生發展動力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宗明義指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并對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重要部署。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熊雪鋒、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劉守英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要緊緊抓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改革,謀細抓實改革重點任務,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需要特別關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激發脫貧地區、脫貧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黨中央在“十四五”時期設立銜接過渡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當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還面臨一些問題,如統籌協調工作不暢、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部分脫貧人口自主脫貧意識淡薄等。為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提出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的同時,還提出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等,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設置“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章節并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兼顧了防止返貧和治理相對貧困兩大目標,增強其可持續發展能力。【詳情】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庭院經濟可有大作為
助力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小小庭院也能大有可為。庭院經濟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小切口撬動大民生”的創新實踐。山東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曉東在《光明日報》刊文表示,庭院經濟規模小、布局散的特點,也決定了發展庭院經濟實現增收致富,離不開政策支持、政府引導,離不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也離不開技術指導、人才支撐。一方面,應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把組織保障轉化為發展動能,構建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系統化協作機制,依托生態景觀、文化傳承、產業集聚等資源稟賦“量體裁衣”,培育多種庭院經濟類型,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等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要統籌優化要素配置,優化產銷模式,建立統一網絡,鼓勵復合經營,以片區化、示范性效應提升庭院資源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對于空庭院、零散地等閑置空間,按照自愿有序原則,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收儲盤活,推動庭院經濟的集約化運營;通過定向培養、開設專班等方式,加大經營管理、網絡營銷、人工智能等內容的培訓力度,高質量培育實用型鄉村技能人才,或通過遠程手段開展技術指導,強化農戶、返鄉創業者等庭院經濟參與者的從業信心和創新活力。同時,要建立健全市場主體與農民利益的聯結機制,以合作開發、招商引資、委托種植養殖等方式,廣泛推動企業、機構等社會力量通過技術、管理和資金等優勢,參與規劃、建設和運營,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庭院經濟的競爭力和附加值。【詳情】
加強文明鄉風建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以文明鄉風建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對于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霍軍亮、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葉子苗在人民網撰文指出,加強文明鄉風建設,要在強化思想引領、豐富文化供給、推進移風易俗、保護鄉村文化遺產等方面持續發力,讓文明鄉風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底色”,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文化基礎。其一,強化思想引領,筑牢文明鄉風基石。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統籌協調作用,促進各方資源的整合和共享,緊緊圍繞理論武裝、文化傳承、移風易俗等領域,推動黨的建設與文明鄉風建設互促共進。其二,豐富文化供給,構建農民精神糧倉。創新開展“戲曲進鄉村”等文化惠民活動,深挖本土文化人才培育,建立農村文化人才名冊,培養一支“懂文藝、愛農民”的本土文化人才隊伍,激發文化活力。其三,推進移風易俗,催生時代新風新貌。尊重當地傳統習俗,深入挖掘傳統習俗背后的文化內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增強村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其四,保護文化遺產,賡續鄉村歷史文脈。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優秀鄉土文化資源,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等文化遺產,加大對各類鄉村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修繕和全力保護。【詳情】
持續深化治理體制改革,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縣域具有“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重要紐帶作用,縣域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增量的新空間、消費升級的新戰場、鄉村全面振興的主陣地。蘭州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鄧金錢在《中國社會科學報》刊文表示,科學有效的管理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是激發縣域主體活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條件,這就需要持續深化治理體制改革,以高效能治理全面激發主體活力和動力。一是協調省縣、市縣之間的關系,適時、適當推動權力下放、力量下移和資源下沉,擴大縣級政府在經濟、社會、干部人事等領域的管理權限。二是簡化行政審批流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破除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著力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中小企業生力軍,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符合縣域稟賦優勢的特色富民產業,激發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市場適應性,培育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企業群體。三是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勞動聯合”和“財產聯合”把農戶組織起來,更好地對接國家資源投入和參與市場競爭。四是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圍繞縣域生態治理需求,做好縣域產業布局、能源規劃、重大項目與能耗雙控、碳排放、環境容量等政策銜接。推動縣域經濟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和高環保標準的綠色產業轉型,支持建設零碳工廠和零碳園區,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詳情】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