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以新質生產力為牽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十五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相比,在規劃背景上的最大變化,就是黨的二十大作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部署。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在《經濟日報》撰文表示,“十五五”時期,我們所面臨的產業和創新格局,相比“十四五”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牽引。要圍繞如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從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傳統產業三個方面謀劃好具體路徑。一方面,從新興產業看,目前有一部分產業已處在世界領先位置,要做的是加快更新迭代,讓它們繼續保持領跑。在國內市場,要避免這些領域的企業把注意力過多放在價格競爭上,而是要更多關注提升產品品質、營造良好產業生態。另一方面,未來產業本身是以更加前沿的科技為引領,有一部分產業只是初具形態,還沒有形成規?;?、產業化態勢。在規劃工作中,要聽取各方意見,分析研判量子信息、具身智能、腦機接口等領域的技術條件如何、產業化到了什么階段。在此基礎上勾畫出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圖譜,明確“十五五”初期資源重點投入的方向。同時,傳統產業方面,在人工智能加快發展的背景下,改造升級有了完全不同的基礎性支撐條件,“十五五”期間的升級步伐一定會加快?,F在不少企業具備了相應的條件,要從中去發現一些好苗子,加快AI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一批能夠帶動行業發展的新企業,進而使整個傳統產業都能加快向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技術方向轉型。【詳情】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當前,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樊杰等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我們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以改革進一步塑造發展動能、激發經濟活力。一是聚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改革,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增強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力度。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二是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雙向互動中實現以產業發展牽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重塑產業鏈,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三是聚焦找準在全國一盤棋中的定位,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形成新質生產力生產網絡和體系。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積極引導各地找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緊緊圍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布局需要,著力推動高素質高技能的新型勞動者、新材料新技術等新型勞動資料、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質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四是聚焦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大空間。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全球創新成果發展新質生產力。【詳情】
耐心資本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加快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生要求,也是應對世界百年之大變局、把握國際競爭主動權的必須選擇。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教授胡海峰在《經濟參考報》撰文表示,耐心資本所倡導的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理念,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高度一致,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成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應多措并舉培育壯大耐心資本。一方面,積極引導各類耐心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推動金融市場創新,發展長期投資工具和機制,為耐心資本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更多渠道。通過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使得耐心資本能夠在不同發展階段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支持,從研發投入到規模擴張,促進其長期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盡快解決耐心資本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時面臨的障礙。要從政策層面加強引導,幫助耐心資本更好地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梢远ㄆ诮M織前沿技術論壇、行業峰會和專題研討會,邀請科研機構、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技術前沿和行業趨勢,促進耐心資本投資者對新興技術的理解。推動建立更加高效的溝通交流平臺,使耐心資本和技術型企業之間形成深度互動,縮小認知差距,增進對行業內關鍵技術的理解,從而增強投資者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心和興趣。【詳情】
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重要戰略舉措,它主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青島市委黨校教授馬秀貞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暢通科技成果轉化的諸多環節,推動更多原創性和顛覆性成果從高校院所走向市場、從實驗室走向一線企業,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科技成果的供給質量,是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基石。要聚焦提升成果產業化前端的供給質量。建立穩定、多元、持續的經費支持機制,保障科學人員能心無旁騖地探索未知。大力鼓勵自由探索和好奇心驅動的研究,營造包容失敗、鼓勵冒險的科研生態,激發科研人員的原始創新活力。另一方面,企業、產業是成果轉化的載體,市場是成果轉化的試金石。應建立科技成果轉化聯合支持機制,落實已出臺的相關政策,讓科技成果“華麗變身”。建立科技管理部門重大科技成果決策機制,按成果成長階段送上專屬“政策禮包”。同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是解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供需雙方銜接不暢問題的關鍵。應借助專業服務平臺,既梳理有潛力的成果,也摸清企業真實需求,打造實用的轉化平臺。定期舉辦線上線下對接路演活動,對經濟價值高的重點成果進行“一對一”跟進、服務。【詳情】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