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區遭受旱災,既有雨量偏少的原因,也暴露了農業抵御旱澇災害能力不強的突出問題。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經建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000多萬處。然而,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村集體組織逐步退出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主體存在缺位,出現了‘政府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的問題。”
主體存在缺位:小水利工程無人管,“最后一公里”使抗旱受嚴重影響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上的主體存在缺位,出現了‘政府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的問題。”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說,2009年、2010年北方冬麥區和西南地區遭遇特大干旱,大部分灌區卻因灌溉渠系的“最后一公里”沒有打通,致使農田抗旱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同時,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我國正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民大國,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歷史階段。據預測,未來10年,全國城鎮人口年均增加1300萬—1600萬,其中,農村轉移人口1000萬—1300萬。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靠留守婦女、老人完成已不太可能,將越來越多地依靠專業隊伍;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的機械化、專業化、現代化也迫切需要有專業化的水利服務隊伍來做技術支撐。”李國英分析說,
專家指出,面對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旱情,在加強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力度的同時,同步加強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也尤為迫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村水利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長受益。
服務如何到位:“三駕馬車”能否并駕齊驅
當前,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在哪里?李國英指出,基層水利服務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基層水利服務機構,是國家最基層的水利單位;二是農民用水合作組織;三是準公益性專業化服務隊伍,可以說是“三駕馬車”。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認為,當前,“三駕馬車”如何實現并駕齊驅,相互支撐,成為能否管好水利工程、能否完成抗旱防洪任務的關鍵所在。
未來,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在哪?姜文來建議,首先要對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給予明確定位并建立科學管理體系,合理劃分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公益功能和商品服務功能,分類管理,完善相關法規;其次,要落實基層水利服務體系資金,建立穩定的高素質的基層水利服務人才體系,提高基層水利服務技術水平。
《水渠失修如何抗旱?》原稿刊于《湖南日報》8月6日第十版
原題《水渠失修引來抗旱之憂》
記者史學慧 歐金玉 實習生 黃猛根
推薦人:人民日報記者侯琳良
《“三駕馬車”能否管好小農水》原稿刊于《光明日報》8月9日第十版
原題《“三駕馬車”能把水管好用好嗎》
記者李慧
熱點面對面 | 國內理論動態導讀 |
![]() |
![]() |
![]() |
構建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 | 保護兒童權利,不能只是“兒童節”一天 | 如何守護食品安全老百姓的一片“天” |
![]() |
![]() |
![]() |
大學生就業如何實現逆市突圍? | 關于《旅游法》,你應該知道的那些事 | 不要過分解讀“中國式過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