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讓“家風”這一傳統概念開啟了時代話題,成為當下街談巷議、報端網絡關注的熱點。“家風”的內涵是什么?今天我們為什么要談“家風”?光明網記者采訪了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劉東超教授,請他來談一談“家風”。以下為訪談實錄。
“家風”應從理念、規范、風氣三個層面來理解
如何理解“家風”這個概念?與它相聯系或接近的還有“家規”、“家法”、“家學”、“家教”等多種表達。實際上,它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在較長的演變過程中積淀的一種風氣或習慣。
具體來說,“家風”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個層面,“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持守的一些理念,是關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問題的基本觀念。第二個層面,“家風”是指在這些理念之上形成的規范,是規范我們行為的制度性原則。第三個層面,是指由此形成的一套習俗、一種風氣、一系列行為習慣。“家風”應從這幾個層面來理解。
“家風”通常表現在第三個層面,即這家人的行為習慣上,所以容易為人們看到。但它最關鍵、最核心的部分是其理念。這些理念,包含了我們對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宇宙的關系、人和人之間關系的看法。正是因為理念層面的差異,造成了不同的家風。比如有的家庭表現相對保守,這與他們對這些關系的理解相對比較保守和謹慎是相關聯的。而有的家庭家風比較自由,正是因為他們對人和人之間關系的理解比較開放自由。所以,要著重把握“家風”理念層面的內容。在理念層面上對高尚、文明的事物的追求,會形成良好的家風,而隨意的、卑劣的觀念世界,會形成相對來說不太好的、比較消極的家風。
傳承優良家風須靠身體力行和獎懲機制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重視家風家教的傳統。《禮記?大學》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齊家”視為“治國”之根本。文化史上留下了一系列關于家風的著作,比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這里的“家訓”實際上講的就是“家風”,也就是在長期的、至少在幾代人的過程里形成的一整套家庭的規范和風氣。要在這幾代人之間經常地、固定地、相對一致地傳承一種習慣,每個人必須做到,這就形成了他們的家風。
首先,每一代家庭成員、尤其是長輩能夠對于先輩確立的這套原則和理念身體力行,對子弟起到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的長輩是子弟最好、最直接的老師。毫無疑問,跟家長學習是人類教育中非常普遍的有效經驗。
其次,在一個家庭、家族中,要建立一套獎懲制度,如果違背家風,將會得到一定的懲處,如果表現優秀,則會有鼓勵性的指向,否則家風就會淪為空談。古人對晚輩所犯的過錯采取重罰,這種做法也許并不完全合適,但是相對嚴厲的懲罰措施保障了孩子將來能夠嚴格履行其在少年時期甚至童年時期所形成的一套規范。這是中國傳統家風,尤其是名門望族家風能夠得到傳承的有效機制。
在今天社會開放程度、自由程度較大,生活空間較開闊的情況下,要保障對良好風氣、規則的遵守,我們的制約力量仍很不夠。因此在這個時代,要讓年輕人在非常開放的社會空間里持守相對十分嚴格的家庭規范,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家風是一種比較好的教育形式,但是不要把它的力量估計得過高。
影響社會風氣的是功利因素,影響家風的是精神因素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我們的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個家庭組成的。每個家庭做事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比較固定的范式,都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尤其是有影響力的家庭,會對社會起到較為重要的示范作用。但是,家風和社會風氣是有差異的,有時也有對立的一面。社會生活里除了家風之外,還有其他風氣,比如說企業的風氣,個人的習慣,等等,這些也可以看做社會風氣的一部分。家風處于一個相對中間的狀態,它不是社會風氣的全部,也不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那個部分。
影響社會風氣的因素非常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的法律制度、市場原則,也就是和我們的客觀利益相關的這套規則,它們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最大,這符合我們的唯物史觀。但是,家風并不主要受到我們的利益關系、法律的制約,它主要是一種傳承的精神力量。所以,影響社會風氣的因素,主要來自于功利層面;影響家風的因素,主要來自于精神層面。這是兩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正因如此,在處理社會風氣和家風時,要用不同的原則,不同的方法,而它們借助的資源也是不一樣的。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的家庭處于相對比較重要的位置,比如一個國家元首的家庭,或一個著名演員的家庭。這樣家庭的家風會使許多人加以模仿、許多家庭加以仿效,其好壞自然會對社會風氣的好壞產生廣泛的影響,有時這些影響會非常直接和明顯。一般家庭也會對社會風氣有一些滲透,但力量要小一些。所以,家風對于社會風氣的作用就在于其作為一個組成部分的滲透力和輻射力。一般來說,這些滲透和輻射的時間較長。
今天我們為什么需要家風?
今天我國社會處于一個改革和變動的歷史時期,我們的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也處于調整過程中。在這樣的時代,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可能有時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應該說這是正常的。這就需要家風提供一個有力的規范。具有較好引導力和規范力的家風應該既有境界和品味,也有力量和效率。前一個層面可以給自己的成員高尚和文明的引導,后一個層面保障其引導能夠到位和發揮作用。具體來說,良好的家風應該包含和貫穿仁愛、正義、誠信、平和、忠孝、廉潔、禮貌、堅韌、貞靜、剛強等理念和品行。我覺得這些正是我們今天的社會所需要的,我理解為當代社會主義的“新十德”。倒不一定說良好的家風必須全部包含這些內容,但只要有其中幾個就已經不錯了。
今天我們談論家風的意義,就在于引起社會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培育良好的家風,從而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建設我們文明和諧的國家。應該說,家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有效切入點,一個繼承傳統又開拓創新的支點和把手。
(光明網記者 鄔慶霞采訪)
往期回顧
欄目簡介
1961年,鄧拓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各種不正之風, 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發人深省。光明網現推出《新燕山夜話》專欄,承繼《燕山夜話》的品格和精神,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各領域、各行業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以有聲評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解讀。
如果您對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經驗,并 愿意與網友分享,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郵箱xysyh@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