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與互聯網有關的著作權侵權案件頻頻進入公眾視野。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在2012年,以韓寒、何馬、慕容雪村為代表的作家維權聯盟,經過一年多的交鋒,終于在與百度的斗爭中獲得了些許勝利,獲得的賠償金額多則10萬,少則1萬元,但是他們關閉百度文庫的訴求被法院駁回。
為何在互聯網環境下,著作權侵權的發生率如此之高?在數字化和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應該怎樣兼顧產業發展與著作權的保護問題?法律應該為互聯網條件下著作權的保護提供怎樣的制度保障?針對這些問題,光明網記者采訪了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鄧宏光。
?
互聯網環境下著作權侵權客觀上不可避免
?
近幾個月,中國青年出版社起訴百度公司糾紛案,在國內造成非常大的影響。雖然這一案件目前僅做出了一審判決,判處被告賠償40萬元,金額與原告提出的1800多萬元的賠償金相差甚遠。但是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這一案件對于當前國內互聯網環境下著作權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這一案件其革新的一點就在于,將與百度文庫類似的這些互聯網信息存儲空間提供商的義務進一步明確化。
在過去的一些案件判決中,大都認為在百度文庫這樣的開放式網絡平臺里,如果是通過網絡上的第三人上傳文檔,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度文庫根據所謂的“避風港原則”,可以認為對第三人的上傳行為并不知曉。因此,只有由著作權的權利人采取主動通知的方式,百度文庫才會認為“我應知,我明知”,也才會采取措施及時刪除涉嫌侵權的文檔。因此在這一案件之前,網絡存儲空間提供者對著作權的保護都持相對消極的態度。
實際上,在互聯網環境之下,著作權侵權的出現是在所難免的。除了網絡提供商們大多采取比較消極的態度之外,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像百度文庫一樣,它們本身是免費向公眾開放和不盈利的,因此自身也不可能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對所有的上傳文檔是否構成侵權進行逐一核查,以至于現在百度文庫中的1000多萬份文檔魚龍混雜。
另外一個導致互聯網領域著作權侵權比較嚴重的原因是,雖然說作品上署明了作者,但是如果上傳者并不是作者本人,或者冒充為作者,私自將作品上傳到網絡空間里,現實中很難察覺和發現,也很難評判作品是否為侵權作品。因此,要讓百度文庫等這些網絡提供商主動、全面、及時地發現上傳的文檔是否是侵權作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
傳播者之間的糾紛是網絡著作權侵權中的最大爭議點
?
從整個生態鏈的角度來說,著作權里主要包括了三大利益相關方,一是創作者,二是傳播者,包括傳統的出版社,也包括像百度文庫這樣的免費向社會傳播的新型網絡傳播者,三是社會大眾,他們是作品的使用者。在這三大板塊之間,從整體來說,利益的紛爭并不大。因為在我國當前的環境下,在創作者群體里,靠版權費用來謀生并且能夠獲得高額收益的,還只占極小的比例,很多創作者不是只靠創作作品來維護自己生存的,因此除了一些知名創作者,普通的作者很少會與傳播者發生利益糾紛。
因此,目前來說,在互聯網領域的著作權糾紛里,爭議最大的是傳播者與傳播者之間的矛盾。從中青出版社訴百度公司的案件就可以看出,涉案的書籍作者將其版權授權給中國青年出版社,本來中國青年出版社可以從書籍的銷售中獲得巨大收益,但是因為有人將涉案書籍的電子版免費上傳到百度文庫中,而百度在當時的情況下,一方面沒有主動審查、編輯,另一方面也沒有用正版書籍與上傳的書籍進行比較,沒有鑒別上傳作品是否構成侵權。
在本案之中有個特殊之處就在于涉案書籍的社會影響非常大,在百度文庫中的點擊量和下載量都很大。從這個現象可以推導出,雙方爭議的焦點就在于,百度文庫將別人用來賺錢的書籍,包括電子版書籍,免費提供者受眾,動了出版商的“奶酪”。雖然這些書籍經過百度文庫的傳播,知名度提高,社會效益也得到提高,但是對原告的經濟效益卻形成很大的沖擊,侵犯了原告的權利。
我們由此可看出,網絡上的侵權行為,尤其是著作權侵權行為,與傳統的侵權行為相比,性質上有很大的差別。傳統的侵權行為只會對社會秩序是一種破壞,會對權利人會造成很大的沖擊,然而互聯網的著作權侵權行為,至少在客觀上是有助于作品傳播的,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唯一的沖擊就在于,侵權行為觸動了一部分權利人的經濟利益,雙方就會因為經濟利益引發相應的糾紛。
?
數字作品正版化是解決互聯網著作權糾紛的關鍵
?
對于互聯網領域的著作權侵權,我們一方面要看到特定權利人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另外一方面還要看到客觀上確實存在有利于廣大公眾使用其作品。因此,為了解決傳播者之間的利益糾紛,必須要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消除雙方的紛爭,一方面能夠有利于作品的傳播,另一方面將作品數字化這個蛋糕做大,讓每一個利益相關方在蛋糕做大的同時收益變大。
對于網絡平臺的提供商而言,要做的就是順應整個互聯網發展的趨勢,把數字化作品向正版化發展。就像過去,百度剛開始涉足音樂作品網路下載的時候,也都是采取免費的方式,且沒有向著作權的權利人付費,也曾經引發一些法律糾紛。然而,現在這一狀況發生了改變,因為隨著產業的發展,網絡音樂下載的經營模式發生了改變。雖然百度等提供商還是免費向公眾提供音樂,但是也開始向相關的權利人支付相關費用,這樣的模式才是一個良性的“三贏”模式。通過這個模式既可以促進著作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可以讓作品在網絡上為廣大公眾所應用,還可以讓著作權權利人獲得法律的保護。這樣的模式對于包括文字作品在內的傳統作品具有同樣的借鑒意義。
現在來說,在互聯網領域,“數字圖書館”是未來的一種發展方向。谷歌公司從2004年開始,一方面發展“谷歌打印技術”,后來發展為“合作伙伴項目”;另一方面就啟動“數字圖書館項目”。在第一個項目中,谷歌主要與圖書出版商和著作權人聯系,取得他們的授權,掃描圖書,然后發布在網絡上,沒有任何的廣告,所以所有的行為都是免費的,屬于完全公益性質。在第二個項目中,谷歌公司直接與世界各地的,尤其是一些國立大學的圖書館簽訂協議,只要他們愿意提供圖書館中的圖書資料供谷歌掃描,那么谷歌公司作為回報,就免費向他們提供館藏圖書的網絡搜索服務,但是圖書館之間不能夠相互下載,這個項目基本囊括了世界上所有出版的圖書,比如說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知名大學全部都參加了這個項目,谷歌圖書館現在掃描的書籍已經超過2000多萬冊。
目前,對于谷歌來說,爭議最大的是“數字圖書館項目”。因為他們未經著作權人的同意,直接與圖書館簽訂協議,將書籍公開,有人認為這種復制的行為構成著作權侵權,發起了相關訴訟。今年年初時,美國一個州法院做出一審判決,認為這種掃描行為是合理使用的行為。如果這一結果在二審中維持原判,也就為數字圖書館將傳統的紙質書籍數字化清掃了障礙,這個障礙如果被打開,數字圖書館將得到進一步發展。谷歌的數字圖書館項目在全世界也引發爭議和震驚,歐盟今年也啟動“歐盟數字圖書館”項目,德國也啟動了自己的數字圖書館建設,把很多珍貴的圖書全部進行數字掃描。
從谷歌公司的例子可以看出來,數字圖書館很有可能是一個未來的發展趨勢。我認為像百度這樣的在中文搜索領域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的企業,完全有能力、也有義務來做相關的突破。如果能夠這樣做,將來由此產生的所有內容產業,尤其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發展之后,大量的閱讀量都可能轉化在移動終端上進行,誰走在前面誰就是未來的大贏家。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兼顧各方的利益,企業不能想著一家通吃,還要能分一部分利益給著作權人,讓各方在蛋糕做大的同時利益得到分享,行業發展才能順暢。
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著作權的保護,一方面要堅守法律方面相應的底線,著作權人創作出作品是享有權利的,未經許可一般來說不能夠隨意使用,雖然在傳播過程中客觀上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但是法律的底線應該要遵守;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想辦法將整個產業做大做強,讓利益的相關方都能夠獲得收益,這才是百度公司這樣的新型產業巨頭所應該考慮的問題。
?
互聯網傳播的特性成為《著作權法》修改中考慮的因素
?
通過來說,一方面,著作權的權利人都想通過自己的作品被他人大量利用,讓自己獲得知名度和相應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傳播者也想把整個產業做大做強,但是有些時候要找到相應的著作權權利人比較容易,而有些時候使用者并不想侵權,卻不知道權利人在哪里。針對這種情況,目前也沒有相應的制度去解決這一問題。
目前,《著作權法》正在進行第三次修改。從目前修改的版本來看,實際上已經注意到了著作權保護在當前互聯網產業里發展的最大障礙,也就是各方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并且設計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制度。也就是說,如果使用者確實經過很大的努力,但是還是查找不到作品權利人的時候,面前的作品就是一個“孤兒作品”,使用者就可以將作品的使用費用暫存在第三方機構,以取得作品的合法使用權。
除了信息溝通的問題,《著作權法》在修改中還需要對傳播者責任的問題進行明確。比如在百度文庫中,很多情況下無法判斷是作品作者自己傳播的,還是由第三人未經著作權人同意上傳的。在無法判斷的情況下,這就涉及到傳播者在無過錯的情況下的責任承擔問題。是不是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也應該承擔賠償的責任,還是僅僅是停止侵害的責任,這是在第三次修改中應該值得考量的問題,法律應該進一步明確化。
現在的《著作權法》第46和47條關于賠償損失的規定中,對于是以行為的主觀過錯還是無過錯為要件,沒有做出明確說明。在法律實踐過程中,往往是只要有侵權行為就認定構成侵權,顯然對很多信息的傳播是不利的,因此在法律上應該將規則進一步明確化。此外,在修改中還應該增加了一種叫做“擴大法定許可”的情形,比如剛才說的“孤兒作品”,某種程度上是適用原則上就具有法定許可的特定屬性。
?
(光明網記者 吳晉娜采訪)
往期回顧
欄目簡介
1961年,鄧拓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各種不正之風, 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發人深省。光明網現推出《新燕山夜話》專欄,承繼《燕山夜話》的品格和精神,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各領域、各行業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以有聲評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解讀。
如果您對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經驗,并 愿意與網友分享,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郵箱xysyh@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