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混合所有制經濟、國際商務規則、土地資源配置、民主政治、國有經濟定位生態文明、農村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敏:混合所有制經濟將迎來廣闊的發展春天】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認為, 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入新階段的今天,中央再次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混合所有制適合中國國情,有利于實現國有制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使國有制找到了能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實現形式。二是目前大多數央企的經營實體都實現股份多元化了。作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已成為央企的基本形態。三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已經比較大的規模,民間資本規模也很大,有關法律規范日益完善。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更多地引進社會資本,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改善企業治理機構,提高效率和競爭力,也可以使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摘編自《人民網》詳細
【高勇:教育正在成為階層再生產的重要工具】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勇指出, 改革前的中國社會中,“紅”與“專”之間的精英分殊是明顯的。體制內存在兩條截然不同的職業發展路徑,一條是通向管理崗位,一條是通向專業技術人員。這一圖景在改革后發生了改變:精英日益多樣化,除了“紅”、“專”之外,經濟精英的崛起增加了新的精英產生路徑;與此同時,不同精英路徑之間不再如此涇渭分明,無論從代內流動還是代際流動上,政治精英、技術精英、經濟精英之間的流動加大了,甚至產生了孫立平先生所言的“總體性精英”。改革為非精英層進入精英層提供了大量機會,但是伴隨著改革邏輯的深化演變,精英與非精英之間的流動樊籬正在悄然加固,進入精英層的門檻日漸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的功能可能更多地不是賦予各個社會成員更多平等機會的制衡器,而是不同地位群體之間競爭的競技場,非精英層借此渠道進入精英層的可能性減少了。
摘編自《文化縱橫》詳細
【陳雨露:走出去,須重視國際商務規則】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指出,隨著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向深度推進,面臨的國際商務規則也越來越復雜。由于不了解具體國際社會環境及行為規范,一些中國企業曾走了不少彎路,甚至誤入商業腐敗的歧途,交了昂貴學費。更加注重合規性,必須成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最重視的學習內容。而這種合規性,不僅僅是符合相關法律、官方規則,還應高度重視以非官方形式出現的國際通用商業規范。了解和使用國際行為規范還只是第一步,對中國企業“走出去”來說,參與到國際商會規則體系的修改完善中,是更高目標。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蔡繼明:土地資源配置:市場同樣要起決定性作用】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蔡繼明認為,要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推進城鄉統一、公平有序的土地市場化改革。一、土地是最基本的經濟資源之一,土地資源的配置同樣要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土地不僅是經濟學中與勞動、資本并列的三大基本經濟資源之一,而且是與勞動資源并列的兩大原始資源之一。市場由最初作為輔助的調節手段,逐步演變成與計劃并列的雙軌之一,然后又由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轉變為決定性作用。二、政府的作用是為了彌補市場的缺陷。政府介入一般的資源配置僅僅是為了彌補市場的缺陷而不是取代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政府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用途管制,也僅僅是為了保證公共利益的實現,對土地市場配置產生的負的外部性加以限制,對正的外部性給予補償,而絕不是從根本上取代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三、土地的規劃和用途管制也要尊重市場規律。國家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與土地用途管制的實施,也必須建立在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之上,充分尊重土地市場的規律,依據由土地市場形成的反映土地資源稀缺性及其機會成本的土地價格。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俞可平:沒有高度發達民主政治,難圓復興中華夢】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指出,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建設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增強國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沒有高度發達的民主政治,就不可能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也難圓復興中華的中國夢。嚴格遵循法治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正確軌道。對于國家治理現代化而言,以下三點尤其重要。第一,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框架內運行,這是憲法與黨章的基本要求。第二,要堅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略。第三,黨在推進我國的民主法治事業中始終起著引領作用,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現實道路。黨領導人民制定法律,各級黨組織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活動。
摘編自《求實》詳細
【周生賢:開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境界的重大方略】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指出,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就是充分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給自然生態以必要的人文關懷和時間空間,使自然生產力逐步得以恢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一、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現實必然性。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立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寬廣視野、對生態文明建設方法論的重大豐富拓展。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摒棄“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的內在要求。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著力解決突出環境污染問題的關鍵舉措。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現實抉擇。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吸納中華傳統生態智慧、借鑒國內外環境治理經驗教訓的理性認識。二、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豐富內涵和基本途徑。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核心是“生息”,基本要求是“休”和“養”,停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活動,主動保育,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策略實施上,以自然恢復為主推進重點突破。在生產力布局上,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底線確定發展方式和規模。在方式方法上,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方法以及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韓俊:農村改革的獨立性大大降低是新階段農村改革最突出的特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指出,推動農村改革形成新局面,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豐富農村改革的內涵。農村改革已經由農村內部利益關系的調整,轉向工農、城鄉以及國民經濟部門之間利益格局的調整,涉及的利益關系更為廣泛和復雜。農村改革的獨立性大大降低,城鄉改革的關聯性大大增強,改革的難度加大,改革耗費時間長,這是新階段農村改革最突出的特點。應當清醒地看到,雖然近年來農村改革有很大進展,在改善城鄉關系上也出臺了不少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尚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三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最主要的體制性弊端。必須通過實施綜合性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摘編自《新華日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