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影子銀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收入分配與腐敗問題、城鎮文化含量、社會怨恨情緒的形成邏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郭濂:不應將中國影子銀行妖魔化】
國家開發銀行金融研發中心主任郭濂指出,中國的影子銀行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政府啟動大規模刺激計劃之后才開始快速發展的,有客觀必然性。中國影子銀行雖然在含義和運作方式方面與西方不同,但是仍在金融體系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拓寬了投融資渠道,提高了融資效率,推動了商業銀行轉型創新。目前,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結構比較簡單,資金基本上流入了實體經濟,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影子銀行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有助于形成市場化的資金價格,推動金融業進一步改革開放。
因此,結合國外經驗和中國實踐,建議將中國影子銀行定位于中性,而不是將其妖魔化。定位中性有助于客觀認識其產生的原因和作用,更好地對其進行識別、分類、監測和統計,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實現影子銀行陽光化。影子銀行監管的核心在于陽光化,要與深入金融改革結合,與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同步,有效管控影子銀行的規模和風險。
摘編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林毅夫:收入不均跟腐敗問題嚴重會讓社會制度失掉合法性】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林毅夫指出,收入不均跟腐敗問題很嚴重,會讓這個社會制度失掉合法性。收入不均和社會腐敗會讓低收入不滿,讓中等收入人不滿。環境污染,大家都不滿,但是更不滿的是高收入人群。所以造成低收入人不滿,中等收入人不滿,高等收入人也不滿。在這種狀況之下,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確實是與時俱進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向和措施。
現在我們高速增長在人類經濟史不曾有過,但收入分配和腐敗的問題很嚴重。根本原因就是改革開放所采取的措施。中國改革開放是采用一種漸進方式,當時采取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傳統那些沒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產業,繼續給予必要保證;放開傳統受到抑制,具有一定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放開給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來進入。中國這種漸進雙軌的方式取得了經濟穩定和快速增長。但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經濟穩定和快速增長,帶來的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收入分配問題和腐敗的情形。
摘編自《新京報》
【唐皇鳳:政府-市場-社會要形成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撐的合作治理框架】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唐皇鳳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涉及正確地處理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形成三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撐的合作治理框架。明晰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職責權限分工,建立縱向和橫向的政府間合作關系,在提升政府治理整體效能的基礎上,形成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網絡治理模式。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國家治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一個非勻質性社會、發展中社會與斷裂社會從事大國治理,其制度轉型與國家建設存在巨大的內生性風險,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預防風險、紓解危機和走出困境的重要戰略抉擇。在當下的中國,以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治理結構的網絡化為基礎,漸進實現治理制度的理性化、治理手段的文明化以及治理技術的現代化,最終達成民主、法治而有效的國家治理,是未來十年中國國家治理與政治發展的藍圖與愿景。
【劉震:防止國有資本權貴化】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震認為,國有資本除了具有一般資本生產性和逐利性的特點外,其本質性特征是所有權和收益權歸屬于政府。政府一手掌握權力,另一手掌握資本,正是因為這樣的特征,國有資本更容易與權力相結合。一系列國有資產流失案的背后就是一批批官員的落馬,這本身就是國有資本權貴化的表現。如何防止國有資本權貴化,筆者認為應該從市場、法治和監督三個角度切入。
防止國有資本權貴化,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重中之重。防止國有資本權貴化,加強法治建設是當務之急。防止國有資本權貴化,構建有效的監督體系是必要手段。
摘編自《人民論壇》
【祁嘉華:增加城鎮的文化含量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長祁嘉華認為,中華民族不僅有著悠久的建城史,也有營造城市精神的傳統,留下了不少堪稱佳作的案例。這就是傳統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精神。繼承這樣的傳統,今天的城市在規劃設計時就要將當地的歷史和自然條件作為依據,在城市布局、建筑形態、基礎設施、產業結構等方面加以體現,而不是數典忘祖,另起爐灶。近30年來,我們的城市空間擴大了兩三倍,城鎮化率也達到了52.6%,但是,城市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有30年。大拆大建除了造成嚴重的浪費與污染,更重要的是:割斷了城市的成長過程,淡化了城市的歷史感,打亂了城市的穩定祥和,也改變了城市的家園屬性。
增加城鎮的文化含量,是遏制粗獷式造城,提升城市質量的有效途徑,理應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一項重要任務。硬件建設決定著城市的外形和規模,軟件方面決定著城市的品質和格調,只有將二者融合,才能最終合成一座城市的總體精神,產生跨時空的影響力。
摘編自《瞭望》
【朱志玲、朱力:從“不公”到“怨恨”是社會怨恨情緒的形成邏輯】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江蘇警官學院公安管理系教師朱志玲,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力撰文指出,怨恨作為在社會轉型期能夠明確感知到的一種社會情緒,在社會快速變遷、利益分配失衡和極化的背景下,現實傷害和生存比較是其產生的邏輯起點。由比較和傷害導致的公正失衡感(不公平感)是社會怨恨情緒的初始形態。而制度化表達渠道的缺失、可行能力的逐步缺乏在相關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中滋生出強烈的無能感,在無能感的反復發酵下,經由時間的積累形成怨恨。其后在互聯網平臺的推動下,怨恨情緒不斷在網上網下傳播并相互感染,最終演化為主導型社會情緒,形成群體怨恨。
摘編自《社會科學戰線》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