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府與市場關系、中國模式、國家治理的重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薪休假、放開二胎的影響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范恒山:政府在政府與市場關系中的先天強勢地位】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撰文指出,政府是經濟社會活動的管理者、調節者,是行政權力的擁有者,這賦予了政府優越于其他一些社會主體的先天強勢地位。因而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政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關鍵在于科學發揮政府作用。這涉及到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政府如何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二是政府如何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在實際生活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主要涉及到三個層面:一是與企業的關系;二是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三是與全社會廣大勞動者的關系。因此,政府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其實就是充分發揮好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全社會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企業生產經營的自由度,最大限度地使非公有制經濟享有與其他經濟成份特別是國有經濟成份平等的市場準入條件和同等的公共服務,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勞動者創造、創業、創新的能力,這就是政府處理與市場關系的行為邊界,也是衡量政府是否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基本標準。
因此,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就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市場做不到的事,推動市場做應該做的事,不缺位、不越位。
摘編自《企業家日報》
【張維為:羞于提"中國模式"是政治不自信】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心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春秋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張維為表示,中國模式,在狹義的層面,指的是中國自己的一套做法、經驗和思路;在廣義的層面,指的是中國自己的一套做法、經驗和思路及其背后的制度安排和思想理念,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模式指的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今天很有必要澄清圍繞“中國模式”的幾種誤解。第一種誤解認為中國模式是由外國人首先提出來的。第二個誤解是認為“模式”一詞含有“示范、樣板”之意,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模式強加于人,所以還是慎用“中國模式”為好。第三種誤解是強調中國模式還沒有完全成功和定型,談論中國模式還為時過早。以我自己的觀察,國內主要有兩種人不贊成中國模式:一種是不贊成“模式”的提法。還有一種人是不贊成“中國模式”所包含的內容。
羞于提“中國模式”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政治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正是導致中國今天許多問題的根源,它已經導致許多人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導致了“大國小民”心態在一定范圍內的蔓延。一些只認同西方模式的人甚至認為中國不朝西方模式演變,只能是死路一條。中國模式固然還在不斷完善之中,但就現在這個水平,也可以和西方模式競爭,它本身形成于高度的國際競爭之中,所以它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它的成績是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國家所望塵莫及的,它也給西方帶來了巨大震撼。
摘編自人民網
【許耀桐:國家治理下一步的重點】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原主任、教授許耀桐在“中青年改革開放論壇(莫干山會議?2014)”發言時表示,下一步中國治理的重點在以下五個重點。1、要治理我們的政黨,解決到底黨在法上,還是黨在法下等問題。2、要治理我們的政府,政府要簡政放權,要轉變職能。3、要治理我們的人大,是人大真正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場。4、要治理權力,現在有些地方的權力沒有規矩、胡作非為,必須要在權力上限權、分權。5、要治理腐敗,反腐敗還沒有結束。
摘編自中國改革論壇網
【姜長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有新思路】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姜長云指出,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新難題,表現在:1.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明顯增大;2.現有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的不適應性迅速凸顯;3.對土地經營權的保護尚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為此,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思路要有新突破:1.加強和創新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支持,增強其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創新對新型經營主體的補貼方式,加強對農業的生產性服務補貼和保險補貼;3.加強對農業經營權保護的立法,明確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重點。
摘編自《中國發展觀察》
【蔡繼明:隨著帶薪假落實黃金周應淡出歷史舞臺】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表示,不論是政府釋放出來的信息還是公眾意愿,未來假日制度的安排肯定要從類似黃金周的強制性集體休假,轉變為以帶薪休假那樣更為靈活的分散性休假。目前,我國的法定假日數量為11天,在世界上處在中等水平。我們“缺假”,缺的不是法定假日,而是帶薪休假。而且,從國際慣例來看,大多數國家增加法定假日都是通過增加分散的帶薪休假。未來,隨著帶薪休假的進一步落實,我們應該取消“十一”黃金周,將國慶節的法定假日調整為1天。當然,剩下兩天的法定假日絕不是就憑空取消了,而是可以分給元宵節、重陽節兩個傳統假日。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翟振武:立即全面放開二胎,可以明顯改變未來我國總人口的發展軌跡】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張現苓、靳永愛撰文指出,生育政策的突然性放開,對未來人口總量、勞動力資源供給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非常明顯。立即全面放開二胎,可以明顯改變未來我國總人口的發展軌跡,延緩人口總量進入負增長階段的趨勢,人口峰值達到15.01億。勞動力資源的未來供給明顯增加,但是在新出生人口進入勞動年齡以前,立即全面放開二胎生育政策下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低于政策不變的情景,社會撫養負擔較重。在人口老齡化方面,雖然立即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無法影響未來數十年的老年人口規模,但是分母效應的擴大明顯降低了我國未來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延緩了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立即全面放開二胎生育政策對我國出生人口、婦女時期生育水平均會產生劇烈的沖擊,對未來人口總量與結構的走勢造成持續性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的大小又會受到政策調整時間的直接影響。
摘編自《人口研究》
?。ü饷骶W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