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業現代化、結構失衡、新常態的庸俗化、中國特色反腐敗之路、信訪工作、混合所有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一號文件全文約12000字,一共涉及5大方面,分別是:一、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二、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三、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四、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五、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摘編自《光明日報》
【邱煒煌:把新常態庸俗化是削弱中央的權威】
江西上饒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邱煒煌撰文指出,一些地方和同志濫套“新常態”,曲解中央新常態的要求,應該引起重視。把新常態庸俗化,不但體現在對中央決策的認知模糊、態度漠然,而且還反映了一些人不負責任、不敢擔當的精神狀態,更為嚴重的是消解人們的斗志、削弱中央的權威。
新常態不是一般的概念,具有深刻內涵和外延,不等同于新問題、新矛盾、新形勢、新變化,它至少體現四個特點:新,新變化;常,經常性;長,相對穩定;優,包括提升、糾偏和理性回歸。時下存在為我所用地套用“新常態”的傾向。一是標簽化。二是娛樂化。三是貶損化。一些地方和干部對中央精神缺乏足夠的認識,把“新常態”作為口頭禪,只是體現在文件、報告里,好比“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對調整、轉型、升級缺乏熱情、消極觀望,甚至口是心非、我行我素。新常態的本質要求是迎接挑戰、把握機遇、攻堅克難、積極作為。它不該成為畏難的托詞和失職的借口,更不能成為為官不為的擋箭牌。
摘編自《北京日報》
【黃群慧、原磊:結構失衡是制約新階段工業增長的主要矛盾】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黃群慧、原磊表示,長期以來,我國工業實現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結構性矛盾。概括地看,這些矛盾集中體現在產業、需求、財富三個層面上。
1.產業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并存。一方面,大量投資向一些行業集中,造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由于技術水平落后等原因,不少高端生產環節存在嚴重的產能不足,甚至一些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的高端環節,同樣依賴進口。 2.需求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三大需求比例的不協調。一是工業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二是消費需求占比過低。三是部分產業的發展高度依賴于外需。3.財富結構失衡。經濟發展過程實際上是財富創造過程,而現實中存在勞動財富、自然財富、人文財富三種類型的財富。長期以來,我國工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創造了勞動財富,但卻損耗了大量的自然財富和人文財富,以至于大量生產行為徒勞無益,勞動財富增長產生的正效用被自然財富和人文財富減少帶來的負效用所抵消。目前,從勞動財富上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自然財富和人文財富方面的排名卻相對落后。對一個國家來講,如果三大財富失衡狀況長期得不到扭轉,必將走向徹底貧窮,即受自然財富和人文財富不足的影響,勞動財富創造能力也會逐步減弱,最終陷入三大財富均貧窮的境地。
摘編自《求是》
【吳建雄、廖永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反腐敗之路】
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執筆:吳建雄、廖永安)指出,中國特色反腐敗之路,是我們黨領導反腐敗斗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重拳反腐的路徑選擇。堅持中國特色反腐敗道路,必須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以“零容忍”態度徹底反腐敗,不斷以反腐敗的實際成效推進廉潔政治建設,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 堅持懲防并舉、以懲促防。堅持自律與他律結合。 二、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實踐證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應具有以下特征:以程序正義為基礎, 以實體公正為核心,以執法效能為關鍵,以強化監督為保障。三、以“零容忍”態度徹底反腐敗。徹底反腐敗,必須立足于查辦案件,著眼于制度建設。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想腐的保障機制,是反腐敗新常態的基本走向。完善反腐敗國家立法,強化“不敢腐”的威懾力。健全防腐制度體系,強化“不能腐”的防范力。 加強紀律作風建設,強化“不想腐”的自律力。
摘編自《求是》
【舒曉琴:信訪工作要嚴格實行訴訪分離制度】
國家信訪局局長舒曉琴指出,一段時間以來,訴訟與信訪交叉、法內處理與法外解決并存,既損害司法權威,也影響正常信訪秩序。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有利于維護國家的法律權威和法治生態,有利于積極、穩定、可持續地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有利于信訪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對此,信訪部門要積極支持政法機關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尊重政法機關依法作出的結論;在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下,及時了解掌握有關社會動態和社情民意,與有關職能部門一起做好教育疏導、幫扶救助和矛盾化解等工作。
摘編自《人民日報》
【高明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關鍵是要裝“新酒”】
高明華表示,混合所有制早已有之,而今重提和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不過是“舊瓶裝新酒”的問題。“新酒”包含兩個方面的關鍵問題:一是既得利益集團不讓進的問題。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不能僅僅滿足于民資進入國有企業,而是放開行業限制,允許民資進入原有的壟斷行業,使民營企業直接與既有國有企業進行有效的和充分的競爭,由此才能打破利益集團的壟斷,為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組和改造,從而健康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掃清障礙。二是民營資本不敢進的問題。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不應該過度強調國有資本的放大功能,更不應該過度強調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而應該強調通過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設計,保護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所有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各種利益主體的積極性。
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設計是裝“新酒”的關鍵。具體包括:保護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所有股東權利并實現股權的相互制衡。核心是如何防止大股東(國有股東)侵害小股東(非國有股東)問題,這既涉及國有企業吸收民營資本時民營資本有無進入動力的問題,也涉及政府放棄干預和既得利益集團放棄壟斷問題。 為此,在公司控股形態上,無需追求國有絕對控股,國有持股多少由市場來決定。為了避免國有股東一股獨大,應盡可能采用國有相對控股的組織形式。無疑,相對控股模式更有利于發揮公司治理的作用,能夠更為有效地促使經理人員按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行事,并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