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四個全面”、經濟新常態、教育公平和質量、2015年中國經濟展望、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中國外交關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韓振峰:“四個全面”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振峰認為,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到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決策,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提出“全面推進從嚴治黨”戰略部署,這是一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全局謀劃和戰略部署。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重要目標。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強大動力。第三,全面依法治國是基本方略。最后,全面從嚴治黨是重要保障。
摘編自光明網
【董小君:經濟新常態讓所有市場主體分享雨露甘霖】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董小君認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這是在剛剛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的。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讓所有市場主體分享金融服務,是符合經濟新常態下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在經濟增長“總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的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新常態,就是要建立多層次金融體系,滿足不同類型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放松金融管制,讓市場在金融價格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降低金融行業準入門檻,建立多層次間接融資體系。推動資本供給制度的改革,建立多層次的直接融資體系。建立多層次普惠金融體系,滿足貧困和低收入者的金融需求。
摘編自光明網
【顧駿:我國教育公平和質量兩條腿都要走得穩、走得快】
上海大學教授顧駿指出,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出,對于教育需要達成的這兩大目標,國家是有籌劃的。一方面,教育公平必須繼續大力推進,這是人民尤其是農村和其他貧困地區群眾的權利要求,必須最大限度予以滿足,但社會公平將更多地通過公共政策的改進和完善來實現。所以,進一步改革戶籍制度,放寬城市入戶政策,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擴大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等,成為國家的一攬子措施。另一方面則需要考慮優化高考本身及其對基礎教育的引領作用,更多地調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從基礎教育開始,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我國由創新驅動的新一輪發展做好人才資源的儲備。
總而言之,我國教育不能等社會公平了,教育壓力不那么大了,再來改革高考制度,完善整個教育體系。公平和質量必須兩條腿走路,而且兩條腿都要走得穩、走得快,這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徐紹史:2015年中國經濟壓力不小、利好不少、信心不減】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壓力不小、利好不少、發展信心不減。今年國內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不少:外需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善,消費有平穩的增長,投資可能還會緩慢調整。同時,增長動能處在青黃不接的過程中,加上環境的制約在持續地強化,房地產、財政、金融、企業一些潛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但是有利條件也不少。我們國家的經濟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的余地,也有較強的基礎支撐能力。從大的方面來看,有利條件包括:第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將不斷地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第二,創新驅動一定會孕育出新的增長動力。第三,從微觀主體來看,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在不斷增強,而且轉型升級的愿望也在提升。第四,經過近些年探索、創新,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水平在不斷提高。
摘編自新華網
【丁元竹:在新常態下從整體上推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指出,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穩步推進,步步為營,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了決定性突破。2014年,面對國內外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國克服種種困難,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7.4%的發展目標。7.4%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7.4%后面的總量就是2014年中國國家經濟總量達到63.6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我們理解,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動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邁上新臺階。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義。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這就要求發展既要有較快的速度,更要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三、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要深刻認識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摘編自《人民論壇》
【楊宗凱: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是提升辦學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楊宗凱認為,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是高校提升辦學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頭緒多、任務重,只有在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才能帶動全局工作的開展。其中至關重要的“牛鼻子”就是資源配置。以資源配置為核心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不僅可以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實現資源最佳開發利用,還能夠形成管長遠、可持續的高校治理體系。
優化外部資源配置以釋放活力。優化外部資源配置,就是要通過對管理模式、評價方式、投入措施等的調整,建立“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廣泛參與、高校自主辦學”的管、辦、評相對分離又相互支持的現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一是加快簡政放權。二是統籌整合專項資金和各項檢查。三是優化配置后勤資源。優化校內資源配置以增強動力。一是增強學院發展動力。二是積極構建現代大學治理模式。三是以信息化推進管理現代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梁東升、唐洪鑫:如何看待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梁東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勤務學院唐洪鑫撰文指出,最近,國外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強調同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大國的外交關系,是因為這些關系的“重要性將要超過與發達國家的關系”。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需要從理論與實踐上予以澄清。必須指出的是,實行和平戰略和加快經濟發展,仍然是我國外交的兩項重要任務。
應當如何看待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大國的外交關系,以及中國在外交活動中所體現出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呢?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快速增強,有必要到發展中國家開辟市場。同時,作為社會主義大國,除了要擔當普遍意義上的大國責任外,還需要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這也使得中國與世界一些貧困地區的經濟交流日益密切。此外,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雖然口口聲聲說不想遏制中國,但又在中國周圍暗自拉幫結伙,拼湊針對中國的軍事集團。面對這樣的國際環境,中國必須在積極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同時,作好應對最壞事態的準備。除了要加強國防力量,還要加強周邊環境建設,積極發展與東盟等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推進自貿一體化建設;加強與第三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交往,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以在國際事務中增加聲援、鞏固世界和平力量。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