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兩會”特稿:中國經濟新常態專家系列談四】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 董小君
“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這是在剛剛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的。
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讓所有市場主體分享金融服務,是符合經濟新常態下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改革開放36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融體制改革為其提供了一個基本適應的金融制度安排。這種金融體系是基于推行國家工業化內生出來的一種制度安排,而不是基于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題的一般邏輯發展。為了籌措國家工業化資金,動員全國的金融資源,國家建立了服從于經濟總量導向的金融體系框架。于是,金融規模隨經濟總量擴張而擴張,1980-2014年經濟總量增長了139倍,相應地,中國的銀行資產總量增長了641倍。在這種金融制度安排下,能夠獲得正規金融體系支持的往往是重資產的大企業,輕資產的服務業、農業、科技企業等的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信貸資金投放一直存在“重大輕小”的問題,主要體現為信貸投放集中于政府項目、國有企業、大型企業與傳統行業,這些企業是稅源產業,這種融資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營經濟、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可得性和融資成本,而這些企業又往往是實體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是真正的富民產業。
在經濟增長“總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的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新常態,就是要建立多層次金融體系,滿足不同類型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未來的金融改革的關鍵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構建更具競爭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的競爭性金融供給。
由于市場主體是多層次的,有大中小不同規模的企業,又有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需要金融服務的人群也是多層次的,有富裕階層,也有低收入人群。因此,服務于不同實體經濟不同人群的金融市場也需要多層次的,金融機構是多層次的,股票市場是多層次的。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放松金融管制,讓市場在金融價格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的前提。目前,我國仍然存在對資金價格管制的現象,政府干預金融資源配置,造成金融體系內的資本匱乏與資本低效率配置并存現象。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部門必須放松對金融體系的管制,金融價格形成機制的必須市場化。利率、匯率和國債是引導資源優化配置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市場指標,是引導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市場信號,形成市場化的利率匯率水平和國債收益率曲線,對于促進經濟轉型具有深遠意義。
降低金融行業準入門檻,建立多層次間接融資體系。就是要從政策上打破金融領域國有壟斷的現狀,金融體系首先要進一步對開放,讓更多民營資本進入原本壁壘較高的金融領域,金融企業將更加多元化,要讓大中小金融機構功能互補,為大中小不同層次的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發揮民營經濟的競爭力,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使金融體系更加富有彈性和活力。這也是我國改革紅利預期。
推動資本供給制度的改革,建立多層次的直接融資體系。投資者與融資者對投融資金融服務的多樣化需求決定了資本市場應該是一個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從世界上許多經濟發展比較成功的國家的經驗教訓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本質上是一個資本供給制度的改革和調整問題,也就是構建有利于資本向高效配置方向流動的市場平臺,這一任務不能依賴間接融資體系,而只能依靠發達、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因此,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才能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豐富的金融市場層次結構才能滿足中小企業多樣化的融資和股權、債權轉讓的需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建立多層次普惠金融體系,滿足貧困和低收入者的金融需求。普惠金融本質內涵,就是金融服務要覆蓋所有的人,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和貧困人群。中國經濟體系中,小微企業和分散的農戶在經濟中的占比很大,民營經濟的小型化和分散化特征十分明顯。為此,建立一個多元多樣多層次的小微金融體系(包括各類小貸機構),建立一個完整的草根金融體系,才能為低收入和貧困人群提供及時有效的融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