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看世界”的心態、改革和創新驅動、新常態、外資進入“服務經濟時代”、經濟悲觀論、生態安全、私法秩序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沈士光:“看世界”意味著社會資源的壟斷性被打破】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沈士光表示,30多年來,中國成就了一大批出身草根的杰出人才,這些普通人通過“看世界”、“闖世界”成了今天年輕一代的示范和楷模。“看現在”是基于當下的判斷與選擇。為什么當下“看世界”的心態能夠成為人們的共鳴?為什么“到外面看看”成為一股澎湃的潮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幾年世界變得好看了。“看世界”集體性選擇背后的時代特征是:當這個時代堅定地主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意味著社會各種資源的壟斷性被打破,“大道至簡”、“權力不能任性”的宣言,極大地激勵人們創業的熱情。也使得公權在握的公職人員可以長吁一口氣感到釋然,“城里”的人不再糾結于苦苦追尋職務和權力而小心翼翼地從事職業生涯,“城外”的人也不再將他們視為社會唯一“至尊”的職業。當這個國家莊嚴地宣稱將依憲治國作為治國的方略,其實正是在不斷增強著公民的權利和社會平等性,是為所有公民獲得與分享各種資源增加機會。這樣基礎上的“看未來”,足以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樂觀的預期和信任,于是自然而然形成這樣的愿景:國家和社會鼓勵每個人充分地發揮潛能,每個人的積極努力,能夠得到可預期的收獲。因此“看世界”的心態是世界好看了,也對世界看好了。
摘編自《文匯報》
【蔡昉:轉方式調結構需要改革和創新驅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表示,只有大力推進改革和創新,遵循生產率導向原則推動轉方式調結構,才能實現增長動力轉換,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測算表明,如果能夠通過一系列重要領域的改革提高非農產業勞動參與率、增加勞動力供給、擴大人力資本積累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十三五”時期的潛在增長率可以提高1—2個百分點。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紅利。為此,應該把握以下三個要點。一、在構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提高非農產業勞動參與率,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二、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使第三產業發展建立在第二產業結構優化特別是制造業升級基礎上。三、形成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實現企業間資源優化配置。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君琦:新常態下保持戰略平常心,擺脫“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王君琦認為,經濟發展增速換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尤其是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換擋再向低速換擋更是經濟發展的常態。從先發國家的成長經驗來看,全球僅有12個國家曾實現過以7%左右的速度增長20年。新常態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本面,即增長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面對經濟發展增速換擋、方式轉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需要客觀看待、冷靜理性,保持戰略平常心。要擺脫“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看到增速換擋、提質增效是規律、是大勢,在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情況下,堅持不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摘編自《北京日報》
【夏杰長:利用外資進入“服務經濟時代”】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夏杰長指出,我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外資的“青睞”,服務業利用外資無論是規模、增長速度還是權重,都日益把制造業甩在身后,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首先,從我國的情況看,我們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制造業國,無論在生活性服務業,還是生產性服務業,都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其次,服務業跨境配置成本下降,可交易性增強,使服務業FDI成為一種合意的成本追求型投資行為。
服務業利用外資在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擴大服務貿易、推動服務創新、引進新的商業模式、催生新型服務業態、激發新興服務消費、提升服務業管理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我國服務業利用外資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一是利用外資并沒有帶來服務業領域顯著的技術進步和創新,境外資金流入我國,主要意愿是市場拓展和套利,很難在資金流動時也轉讓其關鍵技術和先進服務模式。二是結構不盡合理。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林毅夫:如何看待增速下行引起的“經濟悲觀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林毅夫指出,增速下行引起的“經濟悲觀論”悲觀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已經保持了36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長,其他發展比較快速的國家,一般在8%到10%的增長維持20年,20年以后發展速度降到7%或者更低,甚至5%。現在已經是36年的高速增長了,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速度掉到5%以下是不可避免的。這種說法好像也有一些佐證。因為2010年以后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確實在下降,到今年一季度7%,而且下行壓力很大。然而,一個發展中國家,高速的經濟增長靠的是什么?靠的并不是過去的發展怎么樣,而是跟發達國家的產業基數差距還有多大,靠的是后發優勢還有多大。我覺得要看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最好的方式,是比較這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的水平跟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的差距。
發展中國家人均GDP比較低,代表它的技術跟產業水平比較低。發達國家的人均GDP的水平高,代表它的產業和技術水平高。這是發展中國家真正快速增長機制的依據,因此要判斷中國未來有多少年的快速增長,最重要的是判斷我們的后發優勢。在經歷了36年以后,這個后發優勢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摘編自《北京日報》
【鄭國光:生態安全正面臨氣候及氣候變化危機】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認為,氣候關系著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條件和質量,氣候環境發生改變生態系統必然會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人類文明也會相應地受到影響,一些古文明的興衰典型地揭示了氣候、生態、文明之間的密切關系。實際上,生態安全正面臨氣候及氣候變化危機。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日益明顯,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顯著影響,導致淡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農業生產不確定性增強、生物多樣性減少、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破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等等。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發展正面臨氣候變化危機。
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我們不斷提升對氣候規律的認識水平和把握能力,堅持趨利避害并舉、適應和減緩并重,以氣候承載力為基礎,主動順應氣候規律,合理開發和保護氣候資源,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科學有效防御氣象災害,著力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保障氣候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摘編自《學習時報》
【柳經緯:私法秩序構建更應當強調的是約束公權力】
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柳經緯認為,私法秩序的構建必須將執政黨所倡導的新理念貫穿到具體的法律制度里,貫穿到社會全體成員的實際行動中。這不僅要求每個社會成員的私權應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同樣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應當尊重他人的私權。這也就是“誠實生活、毋害他人,各得其所”。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私法秩序構建更應當強調的是約束公權力。現實生活中,影響私法秩序構建的主要因素不是社會個體成員的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對法律必要的敬畏,而是公權力機關的恣意行為,對法律的視而不見。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前所未有地展開對公權力的治理,確立了“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政府行為準則,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嚴禁政府“法外設權”,提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乃至掀起“全覆蓋”、“零容忍”的“反腐風暴”,等等,均旨在“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些就不只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需要,更是構建良好私法秩序的必需。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