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投資能否穩得住主要得看三大支柱投資】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宋立認為,從投資結構來看,現階段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制造業(33%比重)、房地產(25%比重)和基礎設施(電力、水利、交通等合計22%比重)投資大致分別占1/3,1/4和1/5,合計約占固定資產投資80%,其他投資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成三大支柱的派生投資,投資能否穩得住主要得看三大支柱投資,擴大投資也主要在于擴大三大支柱投資。1、基礎設施投資可以也應該繼續在穩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2、制造業投資雖然處于減緩之中,但并非沒有投資空間。3、房地產投資可以在短期穩增長中發揮一定作用,但不改革房地產體制難以在長期經濟發展中持續發揮關鍵作用。
近期擴大投資要順應投資結構內在變化趨勢,把投資穩增長和推動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發揮好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的互動作用,以及長期投資“遠水”與短期投資“近水”的共濟作用。要針對投資領域的薄弱環節,著力推動基礎設施補短板、還欠賬和制造業競爭力提升投資,加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投資、城鄉公共設施投資,以及設備更新改造引導投資等,及時推出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完善、機器替代人工設備更新改造、節能減排設備更新改造等三個新的投資工程包。1、加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投資,推出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完善工程包。2、加快城鄉公共設施投資,解決城鄉民生領域投資欠賬。3、加大制造業設備更新改造投資補助,推出機器替代人工更新改造投資促進和節能減排設備更新改造投資促進工程包。
摘編自《經濟日報》
【曾繁仁:生態文明學轉型是經濟社會與文化學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緊迫要求】
山東大學終身教授曾繁仁表示,當前,人類社會逐步進入生態文明時代,我國也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任務。生態文明時代所強調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等一系列新觀念,改變了工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對立”的理念。由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重要社會轉型,必然要求美學隨之發生必要的轉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漸勃興的環境美學、生態美學,就是生態文明時代美學的重要學術轉型,體現了美學對社會現實的回應,意義十分重大。
生態文明時代美學的轉型是傳統美學哲學立場的轉型,使之由傳統認識論轉變到生態存在論,由人類中心論轉變到生態整體論。生態文明時代美學的轉型是傳統美學觀念的轉型,使之由漠視自然的“藝術中心論”轉變到自然潛在審美屬性的重新發現,由形式的“靜觀美學”轉變到“參與美學”的提出。生態文明時代美學的轉型是美學研究方法的轉型,由傳統美學的“主客二分”研究方法轉變到新的“生態現象學”方法。生態文明時代美學的轉型也是美學資源的轉型,由傳統美學的“西方中心論”轉變到東方特別是中國古代美學資源的重放光芒。生態文明時代的美學轉型是經濟社會與文化學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緊迫要求,是一切美學工作者主動回應時代呼喚的自覺行動,也是中國美學得以走向世界的重要機遇。
摘編自《人民日報》
【葛荃:本土化選擇——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構的文化根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葛荃指出,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以革命和繼續革命為主題的意識形態覆蓋整個社會,其內涵的政治價值融貫于人們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層面,實際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形成了全社會高度的政治認同,中央集權和計劃經濟帶來的是共和國最初的積累與發展,為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當代之中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需要價值系統的支撐,進一步深化改革則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與引領,新常態下我們取得的每一個進步也都需要人文的闡釋和學理論證。既然“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那么,從傳統儒學特有的社會政治功能何以取得成功的啟示中,我們領悟到這樣的道理:思想文化的“反作用”能夠規訓精英,啟發公眾,在培育社會中堅的同時,不斷強化國家意識形態的學理性,從而逐漸增強社會整體的國家歸屬感和政治認同,為社會發展和政治進步構建最佳生態環境。
摘編自《大眾日報》
【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部反思是關鍵】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何萍表示,從中國現有的哲學理論構成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的選擇,不僅僅是不同派別對哲學理論進行選擇的問題,不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自由主義思潮等理論之間作選擇就完事了,而是要解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內部的理論反思和選擇的問題。相比之下,后者更為重要。因為中國學界,尤其是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者,之所以要用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來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在理論上不能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面對這兩個問題,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常常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原理來解答。比如,有的學者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來論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有的學者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某一具體原理來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其中最典型的是用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原理來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概念,強調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觀的哲學基礎。這樣一種闡釋在原則上沒有任何錯誤,但實際上并沒有道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之理、中國之理。如此的論證,只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闡釋成為一種空談,既不能切實地解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的問題,當然也就更難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的問題了。由此可見,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就需要對用于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進行深刻的反思。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