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考察調研,這次考察的重點之一是鄉村旅游。期間總書記興致勃勃地參觀當地農家樂庭院,同村民們促膝交談。習總書記“點贊”農家樂的鼓勵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對全國鄉村旅游發展是一種新動力。為什么現在興起鄉村旅游熱?目前鄉村旅游的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促進鄉村旅游的良性發展?就此,光明網記者采訪了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權副主席,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貴州大學國際民間藝術研究院院長陳平。以下是訪談實錄。
鄉村旅游的快速崛起反映了城市居民對于擁擠、喧鬧的都市生活環境的厭倦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旅游事業得以迅速發展,旅游收入甚至成了很多地區的經濟支柱。幾乎所有擁有歷史人文傳統的名城古鎮、名人故里,都被利用開發。隨著很多游客的興趣從名山大川、繁華城市逐漸轉向自然風光、原生態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氣息濃厚的鄉村旅游,中國的鄉村旅游業也隨之悄然興起。
鄉村旅游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反映了在經歷了工業化文明沖擊之后,城市居民對于擁擠、喧鬧的都市生活環境的厭倦心態,轉而產生了對傳統鄉村生活方式的向往與回歸。另一方面,也重新顯示了鄉村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和吸引力。與城市的擁擠、嘈雜、堵車、高消費相比,鄉村的生活顯得相對單純而寧靜,這符合現代人們希望尋找安寧和鄉土記憶的心態。
發展鄉村旅游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手段和形式,它能使農村的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農村產業結構得以調整與優化,農村的服務業得以發展,農村的勞動效率和就業率得以提高,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經濟盡快得以改觀。鄉村旅游的良性開發與發展,可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鄉村生活方式與城市生活方式的互動與轉換。
鄉村旅游給原本寧靜的鄉村帶來了困擾與侵犯
不過,由于管理者缺乏理性規劃,很多鄉村旅游被盲目、過度、高速開發,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態破壞。同時,旅游景區還普遍存在重開發,輕管理,重名聲宣傳,輕內容設置等問題。在給鄉村經濟帶來很多收益的同時,也給原本平靜落后的鄉村帶來了新的困擾與侵犯,甚至使一些原本美好的原生態受到了一定的破壞。表現在以下幾點:在自然景區里修建高樓殿堂,破壞景區風貌;在漂流河段上修建休息區域,污染河流,破壞自然環境;在濕地公園內設置燒烤區域,嚴重違背國家的相關規定;在山與山之間修建觀光電梯,與原有景物大相徑庭;移動拆遷原有文物古跡,造成毀壞;拆除少數民族區域內原有的特色民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毫無生機的水泥建筑、毫無特色的客棧旅館;無序的商業開發,導致大部分景區的商店缺乏生機,所售物品如出一轍,毫無特色。大江南北,全國上下的旅游景點內,每個攤位上出售的旅游工藝品仿佛出自一個經銷商,價格低廉,質量粗糙,缺乏個性,甚至假冒偽劣,每個攤位商品重復銷售,造成了惡性競爭。還比如,有的鄉村旅游把經營權交給開發公司,而開發公司往往重視利益回收,不顧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盲目改造當地的一些歌舞、祭祀習俗,甚至不顧民俗習俗和文化的真實存在方式,打造一些簡單而低端的歌舞表演。
同時,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急功近利,從而造成景區內農民分紅不均,收入不均,導致了他們缺乏服務的積極性,甚至引起糾紛和矛盾。比如,九十年代末期興起的“農家樂”,越辦越缺乏特點,甚至有了敷衍和湊合的現象。有的農家樂形式越來越空洞乏味,衛生條件有限,食品衛生不過關,游客們在經歷了長途趕路后,匆忙下車采摘一些果實,進行一些粗淺的所謂體驗農家生活,吃一餐轉兩圈就離開。有的農家樂里還提供了打麻將,打撲克的項目。這些簡單而乏味的旅游內容導致了很多游客的怨言,農家樂越來越不受青睞,形成惡性循環。
鄉村旅游要確保當代價值觀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和諧
鄉村旅游應該建立在人文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之上,要想有序發展,就不能任由市場與開發商主導。城市人雖然擁有比較先進的生活方式,但是卻存在親情、家園以及傳統習俗缺失的現象;鄉村生活落后,但擁有美好的自然風光與山水資源,兩者是可以互補、互惠的。
因此,在設計鄉村旅游內容的時候,應該盡可能讓度假者深度參與到鄉村生活中去,體驗與大自然接觸的快感,喚起他們的鄉愁與親情。比如參與動手,與當地手工藝人一起學習制作技藝,參與制作過程,享受手工制造的快感;挖掘提煉一些富有特色的鄉村節慶、農耕賽事、鄉村游藝活動,結合當地的民俗,把少數民族文化、文化遺產、傳統歌舞音樂、文藝表演都開發出來,讓旅游者參與其中,欣賞并體驗當地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看,這些文化內容的發掘,不僅能喚起農民的主人公意識,喚起他們對家鄉的自信與自豪感,也能恢復傳統文化的建設與繼承,對于青少年旅游者也有著非常好的教育意義。
在面對現代化的進程中,旅游部門應該繼續思考如何保護古村落的傳統建筑,挖掘與整理手工藝技藝,提高甚至專門培訓當地百姓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準,保護農民的利益,恢復村民的歸屬感,讓農民參與自己的經營,自主改善旅游條件,樹立他們的主人公心態;同時也要幫助農民們學習現代價值觀,確保當代價值觀與傳統文化的和諧關系。
文化重建在鄉村旅游發展中起核心作用
美麗新鄉村的建設,以及自覺、自主、自信是中國現代文化復興和中國整體經濟繁榮所需要的基礎,而文化重建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又起著核心作用。如果把歷史與現代,城市與鄉村,傳統與時尚,旅游與經濟完美地結合起來,那么社會將會得以穩步地向前發展。
總之,鄉村旅游是地方文化的“重塑”與“再生”的機會,而不是破壞與拋棄。用自然之美給鄉村民眾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給城市人口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讓城鄉之間的差距在這種平等的發展中漸漸消失,讓文化遺產代代相傳,讓自然美景永不消亡,這是旅游事業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環境要優美,設施要先進,文化要傳統,旅游要獨特,建筑要和諧,文化生活內容要豐富,民眾要開心,農民要自信,游客要入鄉隨俗。就像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光明網記者 蔣正翔采訪)
往期回顧
欄目簡介
1961年,鄧拓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各種不正之風, 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發人深省。光明網現推出《新燕山夜話》專欄,承繼《燕山夜話》的品格和精神,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各領域、各行業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以有聲評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解讀。
如果您對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經驗,并 愿意與網友分享,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郵箱xysyh@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