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有“吃空餉”的本質、全球化體制的窘境、中央權威、科技倫理、農村社會沖突管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武俊:“吃空餉”的本質是非法侵占國家財產】
司法部《中國司法》雜志總編、研究員劉武俊撰文指出,“在其編而不謀其事”的“吃空餉”可謂名目繁多、五花八門,有“曠工餉”、“病假餉”、“多頭餉”、“冒名餉”、“死人餉”等多種表現形式。“吃空餉”已經成為財政資金流失的黑洞,更是久治難愈的頑疾。如何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吃空餉”之風,成為全社會拭目以待的焦點之一。
從法理上講,“吃空餉”的行為在法律上屬于典型的不當得利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吃空餉”的本質就是弄虛作假非法侵占國家財產。
摘編自《文匯報》
【龍永圖:全球化體制面臨無所作為的窘境】
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咨詢委員會主席龍永圖指出,就經濟領域而言,表面上看全球化確實處在倒退之中,國際貿易體制正在被空前削弱,世界貿易組織從未像現在這樣弱過。與此相反的是,現在各種雙邊多邊自貿協定、區域貿易集團和區域貿易安排蓬勃發展。更嚴重的問題還在于,其中很多貿易協定都缺乏開放性和包容性。這種區域貿易的發展會不會是短暫的退一步、進兩步,將來還是重回推進全球化的主流,還有待觀察。
不僅經濟和貿易領域如此,整個全球化體制現在也是這個樣子。聯合國成立70年來,西方國家一直在削弱聯合國組織。尤其是在無法控制聯合國以后,它們搞了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等。可如果大家都這么做,就會形成一種循環,使全球化體制變得毫無作為,這對全球化肯定是極大的打擊。總的來看,現在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名聲并不是很好,某些世界性重大貿易或金融會議舉行時經常引發舉辦地民眾的游行示威。這就反映出一種奇怪現象,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一些工人階級或普通民眾是反對全球化的,真正支持全球化的是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大的商業利益集團。那么,類似西方這種反全球化浪潮,未來是不是也會發生在中國呢?要防止這類事情發生,我們需要研究如何切實夯實全球化在民眾中的基礎,而不僅僅是體現在政府的努力和支持層面。
摘編自《環球時報》
【陳武明:自覺維護中央權威是最大的紀律和規矩】
全國扶貧培訓宣傳中心主任陳武明撰文指出,對我們黨來說,守紀律講規矩,最重要的是維護中央權威、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個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都要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利于中央權威的話不說,不利于中央權威的事不干,做維護中央權威的促進派。
中央是黨的領導決策核心,中央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全黨全國人民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的基本依據。堅決維護中央權威,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成就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如果中央沒有權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無人執行,大家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黨就會變成一盤散沙,就會成為自行其是的“私人俱樂部”,黨的領導就成了一句空話。
摘編自《求是》
【李俠:沒有科技倫理約束的科技是危險的】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李俠撰文指出,由于西方具有悠久的宗教傳統,即便科技領域是一個全新的未知領域,并無相應規范,其工作還是會受到宗教倫理的約束。而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是基于農業社會建構出來的,僅僅解決了人倫與社會秩序問題,而建制化的科技是近代工業化的產物,因此,根本不可能從儒家倫理中分化出符合科技發展的現代科技倫理觀念,就此而論,其可資借用的理論資源并不多。同時,我們的文化也缺少對于至善的一種普遍的形而上思考,故而,在面對社會結構整體變遷之時,我們原有的倫理規范大多處于失靈狀態。再加上中國的社會變遷大多處于低水平重復狀態,故而很難涌現出新的生產方式與制度安排,這就導致很難出現倫理規范的革命性變遷,致使我們的倫理規范總體上處于退化階段,甚至在一些領域我們根本就沒有比較成型的倫理規范。在社會分工進程加快的現實的倒逼之下,倫理空白之處隨處可見,倫理領域是一片亟待開拓的處女地。
另外,我國的教育體制中也缺少這方面的系統訓練,從而導致我國科技人員對于科技倫理的認識與知識儲備嚴重不足。這就意味著,隨著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科技投入的增加與從業人員的大幅增長,以及功利主義評價模式的形成,完全可能導致一部分科研人員在利益的驅使下,沒有約束地從事后果高度不確定的研究。對個體而言,此類研究收益歸個人,風險留給社會,這將帶來極大的科技風險。前些日子中國科學家利用西方技術率先發表基因修復方面的文章,國際上對此類研究是有很多顧慮的,而在我們這個科技倫理研究孱弱的國家,就不成為問題。再加上,國人對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極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擴張,加劇了科技風險出現的可能性,這就無形中助長了科研人員冒險的熱情。沒有規則的市場是混亂的,沒有倫理約束的科技則是危險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當下的科技倫理規范現狀根本構不成研究的障礙,反而是一種無約束的自由放任的倫理蠻荒之地。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華:扭轉基層黨政在農村社會沖突管理中隨意“兜底”的局面】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華撰文指出,當前我國農村社會沖突進入頻發期,對其管理構成了基層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調查發現,政府作為第三方干預沖突時,為盡快化解沖突而對沖突方作出利益補償。這是典型的“政府兜底”式政策工具選擇。盡管“政府兜底”能“盡快”地平息具體的社會沖突,但它畢竟是一種非制度化、非常規性的政策工具,并帶來了諸多問題,如政府財政使用是否合理的問題、公平公正問題、法律權威問題,以及誘使新的鬧訪鬧大等。由于政府兜底的存在,鬧訪鬧大已現職業化趨勢。基層黨委政府在面對群體性鬧訪、職業代鬧時,更容易通過兜底方式平息沖突,甚至為了盡快消解輿論、走出政治漩渦而無原則、無底線地退讓。
為此,必須扭轉基層黨委政府在農村社會沖突管理中隨意兜底、濫用兜底的局面,使沖突管理納入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1)政策工具的選擇應充分結合有效性與合理性。基層黨委政府在沖突管理中,要講政治、講正氣、講原則、有底線、有立場,不能只求解決問題而不問手段。(2)通過頂層設計,改善農村社會沖突管理中政策工具選擇的政治社會情境。要把群眾路線坐實,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加強整體性、無縫隙政府建設;建立辯證的穩定觀、沖突觀和政績觀。(3)探索和建立合理有效的工具庫,豐富沖突管理的政策工具選擇。將農村社會沖突管理納入制度化軌道,使沖突管理和化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積極培育和引導社會權威主體作為第三方介入農村社會沖突。
摘編自《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楊金海:中國制度為活力釋放提供廣闊空間】
中共中央編譯局秘書長、研究員楊金海指出,就整個當今世界來說,兩種社會制度的轉換正在悄然而卻深度地進行著。可以說,盡管從形式上看,資本主義今天還在發展,但從實質上看,社會主義正日益強盛。因此,我們既要站得高、看得遠,把握世界大勢,堅定制度自信;又要腳踏實地,主動適應世界潮流,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今天中國的社會制度是否有優勢,事實已經作了很好回答。我國今天的制度優勢是相當明顯的,在很多方面既超越了資本主義,又揚棄了傳統社會主義。總結我們的制度創新可以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制度運行高效有目共睹、制度運行穩定也很明顯、制度運行和諧十分突出、制度運行和平最令人贊嘆這幾方面的優勢,是因為:一是理論先行;二是上下聯動;三是剛柔相濟;四是保證人民主體地位。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