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智能制造、解決中國當前問題、治權、智庫公共外交、推進改革、廁所革命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濟: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周濟撰文指出,智能制造——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中國制造2025”的制高點、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智能制造要從產品、生產、模式、基礎四個維度系統推進。1.推進工業產品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工業產品將向“數控一代”乃至“智能一代”發展,產品的功能、性能和競爭力從根本上得到提高。2.推進制造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制造過程的應用將使產品設計、生產和管理水平從根本上得到提高。3.推進基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產業模式。一是產業模式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定制化規模生產;二是產業形態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4.強化智能制造的基礎建設。一是構建信息—物理系統(CPS);二是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三是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
摘編自《求是》
【李稻葵:要解決中國當前的社會經濟問題必須在境外做文章】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階段,許多國內的政治、社會等重大問題,必須在境外尋求解決方案。這就要求中國必須走出去,盡自己所能逐步改變有關的國際經濟運行機制。中國已經積聚了一定的能量,能夠探索地、漸進式地改變一些國際規則了。一帶一路、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等就是在這方面做出的有益嘗試。而在境外做文章,毫無疑問必須碰到當前深諳國際運行規則的西方等老牌經濟發達國家的競爭。這就要求我們集中有限的國際能力,以合作共贏的理念,解決阻礙當前中國經濟走出去的障礙,找到在全球范圍內解決中國經濟和社會問題的辦法。
所以,中國必須緊緊抓住我們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全球范圍內解決我們的問題。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營造新的國際經濟運行環境。在這方面“一帶一路”所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和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在更廣更深的層次上和中國進行貿易合作。而亞投行就是緊緊抓住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寶貴經驗,聯合其他一些國家,將中國的寶貴經驗和資金以及產能布局到相關國家中去,這是中國作為一個文明的大陸型古國向西方投射自己影響力的偉大創舉。
摘編自《北京日報》
【闞吉林:治權既要“看西醫”又要“開中藥”】
中共重慶市渝北區委常委、紀委書記闞吉林認為,腐敗的本質是亂權、濫權,懲治腐敗的關鍵是要治權。治權好比治病,治病必須先找準“病灶”查實病因,而后對癥動刀、下藥。1.法制體系存在“碎片化”現象,法權的基本遵循不堅實。2.權力運行存在“鉆空子”現象,法權的運作機制不規范。3.執紀執法存在“偏、軟、過”現象,法權的剛性捍衛不給力。4.反腐主力存在“軟掣肘”現象,法權的監控體系不成熟。5.宣傳教育存在“獨角戲”現象,法權的警示作用不明顯。
找準“病灶”,就要指點打點,切除壞掉的組織,還要從中醫“理氣”的角度進行調理,消炎殺菌、鞏固效果、增強免疫,構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治權體系。1.從完善法制入手,扎緊“控權”的法治籠子。2,從厘清邊界入手,公開“確權”的法治清單。3.從剛化執行入手,彰顯“濫權”的法治威懾。4.從優化體系入手,集成“管權”的法治合力。5.從洗滌靈魂入手,筑牢“慎權”的法治底線。
摘編自《學習時報》
【王莉麗:智庫公共外交在中美關系四個作用】
王莉麗撰文指出,智庫公共外交在中美關系中的具體作用主要可分為四個方面。1.加深中美之間的理解,減少誤解與誤判。與政府外交相比,智庫公共外交的接觸和交往相對較為容易,氛圍也更為寬松,可以使雙方在不受特定談判指標限制的情況下,充分了解對方政策真正意圖和深層次問題,進而為政府共同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2.提供創新思想,為中美關系提供政策建議、設置政策框架。中美關系中頻繁而暢通的智庫公共外交,除了可以促進溝通與理解,還可以提供創新性和前瞻性的戰略思想支持。3.構建全球輿論傳播網絡,引導輿論走向。智庫影響力的發揮主要是通過專家知識與輿論力量的充分結合。智庫公共外交就是通過在國際話語空間提供創新思想從而把專家知識轉化為輿論影響力。4.搭建高層對話平臺,影響輿論領袖。美國智庫常常充當其他國家來訪領導人或政要發表演講的平臺。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重大外交政策問題上,可通過影響美智庫進而影響美國政府和媒體、利益集團、普通公眾,這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編自《學習時報》
【王道勇:推進改革亟須形成社會合作意識】
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副主任王道勇撰文指出,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增量改革能做的已基本做盡,未來的增量改革能否像過去那樣延續下去,關鍵就要看存量改革成功與否。在存量改革中,如果沒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長遠眼光,只追求短期效應,只偏愛采取短期行為,那么存量改革也很難維系下去。
存量改革中,亟須形成三種基本社會合作意識。一是人們都要意識到,未來的存量改革不是“你死我活”式的改革,它只是在人民內部進行的一種利益調整;二是未來的存量改革不是“你增我減”式的改革,短期內一些群體可能會利益受損,但整體利益提升后,這些利益受損群體也會從中獲得最大化的利益;三是未來的存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式的改革,存量改革的實施需要一段時期的設計、出臺、碰撞、沖突、磨合,直到最后的成功耦合。
摘編自《北京日報》
【高帆:“廁所革命”彰顯農村發展內涵轉換】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表示,“廁所革命”表面上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特定工程,但其凸顯的卻是農村發展內涵的趨勢性轉換,這種轉換表明我國對城鄉關系的認識在提升,且統籌城鄉發展的能力在增強。就市場而言,在市場化改革背景下,農民是實現農村發展的基本動力,農村發展不能單向度依靠政府“給予”來實現。“廁所革命”有賴于農民的消費方式轉化和支付能力增強,“造血”功能是農民全面發展和福利水平提升的根本途徑。就政府而言,農村發展中政府的強制干預不可取,即使是“廁所革命”,政府也應尊重農民的意愿和訴求,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作用不重要。在農村發展內涵轉換中,政府的作用首先體現為制度完善。從更深的層面講,農村發展內涵轉換更多依賴地方政府的投資能力和偏好,當前我國需要完善政府縱向的行政激勵機制和財政管理體系,進而推動各級政府更好地“為民生而競賽”。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